本報記者 向炎濤 見習記者 許林艷
(資料圖)
11月23日,乾景園林發布關于2022年第三次臨時股東大會的延期公告。公告表示,公司于2022年11月10日公告控制權轉讓及購買資產事項,市場關注度較高且公司股價近期波動較大。同時受疫情影響,公司尚未完成問詢函的回復。出于謹慎原則,公司將2022年第三次臨時股東大會延期。
乾景園林謀求控制權變更事項備受關注。上交所多次火速下發問詢函,二級市場股價暴漲,讓公司站到了聚光燈下。11月23日,公司股價漲超7%,收報5.88元/股。
謀求跨界轉型股價暴漲
11月7日晚間,乾景園林發布關于籌劃控制權變更的停牌公告。11月9日晚間,即公司復牌前一晚,乾景園林接連發布數十份公告對控制權變更相關事項進行說明。
據公告,11月9日,國晟能源與回全福、楊靜簽署《股份轉讓協議》,以4.12元/股的價格受讓上述股份轉讓方直接持有的乾景園林非限售流通股份合計5142.86萬股,占乾景園林總股本的8%。同日,國晟能源與乾景園林簽署《股份認購協議》,擬認購乾景園林非公開發行股票取得1.93億股。本次權益變動之后,國晟能源預計持有上市公司合計2.44億股股票,占本次權益變動后上市公司總股本的29.23%,成為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吳君、高飛屆時將成為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
據公告,此次非公開發行股票數量為1.93億股,發行價為2.43元/股,本次擬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4.69億元,扣除發行費用后擬全部用于“1GW高效異質結電池生產項目”和“2GW高效異質結太陽能組件生產項目”。
“HJT異質結電池是目前N型技術中的一種,由于電池里同時存在晶體和非晶體級別的硅,所以被稱為異質結電池。”隆眾資訊光伏產業鏈分析師楊雯婷告訴《證券日報》記者,“目前,HJT異質結電池產能很少,按照今年已經投產的和明年預計投產的項目,預計到2023年底可達到超80GW的產能。”
據了解,乾景園林主營業務為園林工程施工和園林景觀設計。據Choice數據,2019年至2021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達3.60億元、2.58億元和1.77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677.50萬元、虧損8044.91萬元和虧損2.01億元。由此可見,公司營收規模不斷下滑,虧損額度也在不斷擴大。到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歸母凈利潤仍為虧損狀態,虧損額度為3354.51萬元。
上交所對于乾景園林謀求控制權變更事項十分關注,11月9日晚間火速下達了問詢函件。11月17日晚間,乾景園林對系列問詢問題做出回復。其中,乾景園林表示,“公司近兩年新承接施工項目較少,營業收入持續下滑,凈利潤減少。為了公司的發展,上市公司積極謀求轉型,通過本次控制權轉讓引入國晟能源作為新任控股股東,能夠為上市公司導入光伏電池及組件業務,符合上市公司雙主業戰略決策背景。”
回復當晚,乾景園林再次接到上交所問詢函件,要求公司進一步核實并對外披露,包括標的資產質量及保障措施、標的資產業務模式、收購方資金來源、資產收購原因及合理性問題。
HJT電池產業前景可觀
乾景園林此次跨界布局的HJT電池領域,景氣度頗高。
“高效異質結電池很適合新進入光伏行業的一些企業做轉型。具備一些資本實力的可以聘請一些專業研發團隊,投入到新型異質結電池的研發中。”北京特億陽光新能源總裁祁海珅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相對于已經投入很多設備的光伏企業,行業外的企業轉型做光伏異質結電池,就沒有前期設備投入的這方面負擔,反而可以輕裝上陣。”
同時,祁海珅表示,雖然目前PERC電池暫時是行業主流產品,但電池片HJT異質結的技術投資成本下降很快,未來一兩年有高轉換率潛能的HJT異質結技術的綜合競爭優勢也會體現出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光伏行業內部的技術路線轉型與設備升級迭代的節點,很快就會到來。
行業上市公司也在積極擴產。金剛光伏表示公司吳江1.2GW高效異質結電池及組件項目產量仍在不斷爬坡,產能爬坡情況良好。酒泉新建4.8GW異質結電池片及組件項目即為公司擴產項目。
愛康技術表示公司將在十四五期間通過蘇州、湖州、贛州、舟山等多個高效基地的布局,計劃五年內實現超40GW高效太陽能電池及組件產能。目前公司湖州基地已實現量產的HJT電池產線為220MW,同時已另外向邁為股份采購1.8GWHJT電池生產設備。
集邦咨詢指出,中長期來看,隨著HJT本土設備成熟、經濟性改善,有望復制PERC快速滲透歷程。從設備市場空間來看,預計2025年HJT設備市場空間超600億元,5年CAGR為98%。在凈利率20%、25倍PE假定下,HJT設備行業市值可達3000億元。
“HJT技術目前布局企業還算少數,多數企業選擇技術為TOPCon,如果乾景園林的項目進度按照預期,或者超預期進展,還是有很大機會搶占市場的。”楊雯婷對《證券日報》記者說道,“目前來看跨界進軍光伏的多數企業最大的問題是缺少資金支持,后續資金落實不到位,導致項目遲遲沒有進展。所以對于跨界企業關鍵還是要看后續項目資金能否切實落實。”
(編輯 袁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