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峰疊翠、山水倒映、如詩如畫……記者近日走進廣西桂林會仙喀斯特國家濕地公園,映入眼簾的猶如一幅山水畫卷。該公園的生態修復是桂林新區相思江防洪排澇提升工程項目的一部分。該項目總投資81.7億元,隨著項目建設如火如荼推進,拓寬相思江、提升抵御洪水年限、打造世界級古運河戶外營地旅游……將使畫卷呈現得更加完美。
近年來,借著廣西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海濕地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的東風,桂林新區對會仙濕地的生態修復工作一直沒有間斷過。
1工程建設如火如荼
近日,桂林新區相思江防洪排澇提升工程各項目施工點,項目建設正如火如荼。記者驅車來到其子項目沉橋河片區防洪排澇提升工程建設現場,只見工程車輛來回穿梭,大型機械轟鳴聲此起彼伏,工人忙碌作業……
據該工程項目指揮部指揮長何兵介紹,桂林新區相思江防洪排澇提升工程總投資81.7億元,是一個綜合性項目,設有5大項27個子項。自今年8月15日開工即提速。截至目前,會仙濕地生態修復工程等9個子項目已開工,投資約25億元,約占總投資額的30.6%。27個子項目預計2024年底完工。
臨桂區地勢低洼,每臨汛期,外洪內澇災害時有發生,桂林新區相思江防洪排澇提升工程項目的建設,意義非凡。
該工程項目常務副指揮長陳清告訴記者,項目主要以水利工程建設提升相思江流域防洪排澇能力,以城市市政管網工程建設提升桂林新區城市防洪排澇能力。
據介紹,相思江干流經過疏浚、拓寬河道及新建分洪渠后,湘桂鐵路橋至珠江口、麒麟村至清水河口河段,可抵御10年一遇洪水,兩岸較為集中的村莊可抵御10年一遇24小時暴雨,農田也可抵御10年一遇的3天暴雨,3天即可排至農作物耐淹深度。
2生態修復反哺漓江
會仙國家濕地公園保護中心主任李銘告訴記者,該濕地公園是我國最大的巖溶濕地,被譽為“漓江之腎”。2012年正式列入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并命名為“廣西桂林會仙喀斯特國家濕地公園”,規劃總面積586.75公頃。從2017年至今,公園拆除直排高密度養殖場等污染源5處,涉及面積約100畝;累計退塘(耕)還濕面積約155公頃;種植水生植物睡蓮30畝、荷花100畝、菖蒲30畝。
近年來,會仙鎮把保護好“漓江之腎”作為保護漓江、保護桂林山水的重中之重,堅持黨建引領,持續加大濕地環境整治和修復力度。隨著濕地生態的持續修復,這里風景越來越漂亮,吸引了許多游客慕名而來,熱鬧非凡。
據介紹,作為相思江防洪排澇提升工程的子項目,會仙濕地生態修復工程完成后,有望恢復濕地面積達10平方公里。會仙濕地位于漓江和洛清江兩大水系的分水嶺地帶,濕地的生態修復將反哺兩大水系,有助于保護好漓江。
“如果臨桂區打通所有水系實現江湖連通,雨季時可以放低湖泊水位蓄水,減少管網的雨水排放量,蓄水后,可以滲透到地下,豐富地下水,調節自然氣候。良好的生態功能,將讓會仙濕地更加美麗,助力桂林打造世界級旅游城市。”何兵說。
3上下一心全力奮戰
“桂林新區相思江防洪排澇提升工程列入國家發改委第一批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基金)項目,也是第一批3000億基金項目申報中,桂林市唯一獲批的項目。項目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當前臨桂區各部門上下一心全力奮戰。”陳清說。
陳清介紹,會仙濕地的生態修復和保護還將持續投資近10億元。主要是引水工程、蓄水工程和生態修復。北面修復馬面支渠,從青獅潭水庫引水做秋冬季補水,南面從會仙河上流補水到濕地;在濕地管理范圍內修建四段可調蓄的堰壩,科學調度地下水的調蓄作用,保持濕地穩定水位,這樣做有助于為水生植物和動物生長提供良好環境;對濕地周圍24個村莊直排的污水進行截污治污,改善濕地水質。同時,對魚塘進行生態處理,退塘還濕,把塘基降低與濕地水體聯通,并在塘底種植水生植物,起到自凈化作用。
何兵表示,將精準把握國家重大項目政策福利,加強與相關職能部門的溝通協調,全力清理打通項目堵點,推動項目建設。同時,圍繞全年目標,加快建設進度,確保年底按期實現目標進度。(記者 傅清龍 通訊員 余林峰 羅建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