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張越熙
近年來,國家的發展戰略發生了調整,發展方式向生態文明轉型。農業作為國家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基石,也經歷著深刻的變革。
回溯歷史,中國延續千年的傳統農業一直是資源節約型和生態環境友好型的,可持續地維持了四千多年。在一萬多年的人類文明史中,農業從來都不是一個“產業”,而是人類與自然界有機結合的生存文化。
在21世紀生態文明轉型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的農業發展要如何從過去不遺余力地用工業化方式改造傳統農業的舊模式,向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進行轉化?這正是溫鐵軍教授團隊20年來在農業生態化和社會化的實踐中努力想要回答的問題。
《從農業1.0到農業4.0:生態轉型與農業可持續》以人類文明發展受氣候變遷影響為主要內容的竺可楨假說開篇,以最新的“浙江人”考古發現為引線,從宏大的歷史和地理視角概述了氣候變遷、各大洲地理環境的差異對于農業多樣性起源的深遠影響,對農業發展的演進過程進行了系統梳理,對近代以來世界農業發展模式三分天下的格局給予了詳細闡釋,進而從國際比較的視野介紹了國內外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豐富經驗。
溫鐵軍教授曾多次引用愛因斯坦的名言提醒人們:“人類不可能用制造問題的思路去解決問題。”當農業被工業化改造之后,問題叢生,我們深陷發展困局,一定要有創新性的思路才有可能解決問題。生態化是人類文明的出路,也是農業走出困境進入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要義。美國國家人文與科學院院士、生態經濟學家小約翰·柯布就曾指出“中國給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帶來希望之光”。
“農業1.0對應殖民地大農場,我國因受資源稟賦硬約束,難以效仿其走規模化農業道路。農業2.0對應設施化農業、工廠化農業,近年來面臨高虧損和嚴重的環境負外部性。農業3.0對應三產化農業,因其與形態各異的自然條件和社會資源相結合而呈現出多元化。農業4.0即社會化生態農業。通過互聯網等工具,將農業多功能屬性所內含的教育文化歷史傳承等非經濟功能彰顯出來,帶動農村經濟回嵌鄉土社會,農村經濟回嵌資源環境,最終達到人類回嵌自然的生態文明新時代。”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從農業1.0到農業4.0:生態轉型與農業可持續》能夠為中國實施生態文明戰略、在兩山思想指導下推動農業生態化轉型走向可持續路徑提供精神動力和思想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