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信星曾任民生銀行高管。因為屢被委任急難險重任務,被稱為“救火隊長”。2016年離職后,創立伙伴醫生,聚焦互聯網醫療創業。
成立五年來,伙伴醫生以提升國民健康及生命質量為己任,圍繞私人醫生、企業健康管理,通過整合國內外優質醫療資源,努力提供舒適便捷的就醫體驗,把溫度傳遞給每一個患者。
長遠賽道,與客戶建立“過命”信任
創辦伙伴醫生的想法,來自郝信星對互聯網醫療賽道的深刻洞察。2016年,郝信星創立信益資本,投身創業投資行業,將目前投向了醫療領域。
互聯網醫療最核心的是醫療資源。當時市面上的醫療平臺,大部分都是大學剛畢業的醫生。但剛畢業的醫生由于經驗不足,解決不了醫療準確性的問題,誤診率較高。而且多以賣商品或賣藥為主,對患者就醫幫助不大,互聯網醫療痛點仍在。
國家政策的鼓勵,給醫療創業者注入一劑強心針。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鼓勵醫生多點執業,發展社會辦醫。之后陸續出臺了一系列規范和制度保障,社會辦醫迎來新的高潮。醫生通過多點執業,增加勞動時長,老百姓自然是直接受益者。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的健康需求更加凸顯。在生活節奏快、壓力大的時代背景下,“治未病”理念和日常健康管理,被更多人接受。因此,郝信星判斷,醫療健康將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加上互聯網、人工智能、5G等技術的日益成熟,為行業變革提供了可能。
基于以上幾方面的考慮,郝信星決定扎根這個長遠的賽道,孵化一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互聯網醫療平臺,伙伴醫生由此誕生。
伙伴醫生創立伊始,就面臨商業模式的考量,經歷了一個試錯的過程。當時的行業巨頭,通過燒錢補貼,以巨額虧損為代價,搶占市場流量,卻普遍沒有實現盈利。伙伴醫生嘗試付出小規模成本,每周能新增數千個客戶,但轉化率并不理想,對公司業務沒有實質性的幫助。
試錯后,伙伴醫生放棄了燒錢引流的思路。而是另辟蹊徑,選擇以企業健康管理和中高端的個人健康管理為切入點,搭建線上線下醫療服務平臺。
在郝信星看來,企業的健康醫療需求是真實存在的。企業員工身體健康,可以降低總醫療費用、提高工作效率,同時吸引優秀員工,實現低投入、高產出、見效快等顯著效應,為企業帶來豐厚的利潤回報與良好的社會效益。
伙伴醫生的商業模式由此定型。通過與企業合作,服務中高管和基層員工,實現從To B到To C的轉換。如此既能快速實現盈利,客戶關系也更有粘性。“我們先把自己變成一個能賺錢的企業,然后再把變成一個值錢的企業。”郝信星表示。
郝信星借用自己在金融系統的資源,輕松打開了金融市場,目前有不少大型金融機構都成為伙伴醫生的忠實客戶。打造完標桿客戶,再通過直銷團隊的努力,客戶群體正在不斷擴大。
憑借出色的效率和精準度,伙伴醫生獲得了諸多大客戶的信賴。有一家百強企業,中高管和上下游客戶,都在伙伴醫生做健康管理。企業創始人患癌后,為了治病準備了數億現金。伙伴醫生為他安排了境內外十幾位專家,反復會診。通過境內外聯動和中西醫結合的方案,最終成功治愈,總費用才花了100多萬。基于這種“過命”的信任,該企業的集團化服務,以及上下游客戶的健康管理,正在逐步交付給伙伴醫生。
成立六年,持續充實“武器庫”
在郝信星看來,醫療賽道的延展性很強,向上向下都有廣闊的空間。但同樣也是最需要沉淀的行業之一。企業服務和中高端的個人服務,比拼的就是資源整合能力。所以在創業的前幾年,伙伴醫生一直在積累醫療資源、經驗和數據,扎實搭建系統,儲備資源,充實“武器庫”。
醫療是相對嚴肅的事情,只有一批嚴謹的醫生,才能負起對病人的責任。2016年,伙伴醫生創立后不久,就聯合聯合環球時報、生命時報,共同舉辦了“敬佑生命·榮耀醫者”公益評選活動,郝信星作為榮耀醫者組委會秘書長,在活動發起、組織,評委邀請、溝通,規則、獎項設置,系統搭建、運營等全流程方面付出了極大的心血。
六年來,活動共評選出600多位榮耀醫者,他們有醫學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有三甲醫院的專家名醫,也有偏遠地區衛生室的村醫。既有外科圣手,也有中醫大家。無論何種身份,都是各自領域的杰出醫者,是“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精神的最佳詮釋。
在活動過程中,伙伴醫生對醫院和醫生有了更多的了解。也籍此將國內醫院的各個強項科室打通,并與很多醫療機構達成合作,實現了數據打通共享。這樣既避免了在不擅長的領域重復開發,也積累了各個領域的優秀醫生資源,搭建起數量多、專業強的私人醫生團隊,夯實了深度醫療服務能力。
私人醫生是伙伴醫生平臺提供醫療服務的主體。私人醫生不是一個醫生的概念,而是一個團隊,一套服務流程。一般由一名助理顧問和一位醫生醫生組成。醫生會根據客戶健康狀況靈活分配,可能是全科或大內科醫生,或重癥治療醫生,也可能是中醫,都來自三甲醫院。醫生背后,還有一個運營及技術支撐中臺團隊。每個私人醫生團隊,可服務8-10位客戶。
在豐富國內醫療服務供給的同時,伙伴醫生也將目光投向海外,廣泛調研搜集海外醫療資源。例如日本的預防醫學,美國的重癥治療。每個醫院的特色也不同,如日本神原紀念醫院在心血管方面比較權威,而日本國立癌癥研究中心醫院對癌癥治療更加專業。
疫情發生前,郝信星帶領國際醫療部團隊,赴美國、日本、韓國、德國、新加坡等國外醫院考察,走遍了世界各地。也通過海外醫療代理,與部分醫院合作簽約。目前,伙伴醫生已整合超全球55萬名線上問診醫生,1000位知名專家,與美國、德國、瑞士、日本等國家和地區近200家醫院達成合作,夯實了服務中高端市場的能力。
國內、國外醫療資源打通后,伙伴醫生就可以為患者提供一站式健康管理服務,實現了相對完整的閉環。曾有一位客戶體檢時確診了胃癌晚期,在日本進行手術后,在國內又進行了后續治療,最終成功康復。
作為專業的健康管理機構,伙伴醫生希望在創造商業價值的同時,做一家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追求商業和社會價值共贏。郝信星認為,盈利能讓一家企業活著,但責任才是保持企業鮮活生命力的水之源頭。
“期投身杏林,更以行證道”。這是終南山院士,給一位少年回信中的寄語。郝信星不是醫生,卻有仁心。通過整合資本、技術、數據等各元素,為破解醫療資源低效使用問題而努力,祛除“看病難”頑瘴痼疾。他既希望將伙伴醫生打造成一個好醫生匯集和成長的平臺,也希望把溫度傳遞給每一個患者,踐行一家醫療創業公司的擔當和使命。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