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中小學生是數學學習“困難戶”,感到數學很難,甚至望而生畏。日前,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李大潛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談到,要把數學變成一門“可親、可敬、可愛”的課程,力爭減輕中小學生學習負擔,同時要點燃更多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熱情和渴望。
“學好數學不能靠刷題,最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興趣,保護好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李大潛直言,每一代人的成長經歷不同,面對的環境也不同,因此數學教育不能采用同一套標準或模式,而要根據現實情況的變化不斷改革,其中,最需要改變的就是家長、教師和校長乃至整個社會的教育觀念。
【資料圖】
數學不能變成一門死記硬背的學科
如今,中小學數學教育常見的一種場景是:讓小學生做100道題,老師希望不僅都做對,還要做得快。如果學生不小心做錯了兩、三道題,老師就認為答錯了,要再做100道題“鞏固”,一直做到沒有錯誤為止。
李大潛直言,這樣的訓練方法很可能是在摧殘人才。須知,孩子數學學得好,絕不是靠這樣的辦法“逼”出來的,而且如此機械重復訓練,只能讓孩子對數學“倒胃口”。
這些年,李大潛致力于編寫中小學數學教材,他發現,現在中小學老師往往鼓勵學生拼命刷題,數學眼看要變成一門死記硬背的學科了!他強調,中小學老師對學生的知識學習應該要求嚴格,但是絕對不能過分。
“中小學數學教育尤其是小學階段,首先要引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第二要糾正一些不好的習慣,第三才是學習數學知識。”他表示,即使孩子小學數學學得不好,將來也能弄懂加減乘除。因此,對小學數學的基本知識學習,不必要求太苛刻。孩子到了一定年齡,有些東西自然而然就能理解,但采用“猛灌”方式,會讓孩子直接喪失對數學的興趣,這是最可怕之處。
“一個人無法習得所有的知識,但只要有學習能力,就可以不斷地查漏補缺。因此對孩子來說,重要的是改變學習習慣、方法,感受數學之美。”李大潛說。
不看分數看什么?學好數學有三條標準
數學學得好不好,如果不看分數,那應該看什么?李大潛表示,學好數學的標準可歸納為三點:第一是理解,這不是靠拼命刷題、死做題,也不是靠依樣畫葫蘆,而是理解之后的一通百通;第二是熟練,對數學題不能很生疏,要進行必要練習;第三是學會清晰表達,因為好的數學都是簡單的數學,換言之,好的數學結果往往可以用樸素簡潔的表述來呈現。比如數學證明題,得到正確的結論并不難,從推導的過程就能看出是否思路清楚。
李大潛認為,中小學教育的重點在啟發學生的興趣、求知欲、好奇心,不必計較一些知識不熟練或解題小錯誤。他直言,懂得數學的真諦,就要改變如今數學的學習習慣、方法,但中小學的老師往往不太注意,學生當然更不注意。
“數學教育改革最困難的地方,就是要扭轉中小學老師的習慣思維。目前,還有不少教師囿于過去的教學方式。”李大潛說,其實每個人的思維習慣作用很強,想要改變很難,但這也是啟動深層次教育教學改革所必經的陣痛。
他建議,當前,要加強對中小學教師和校長的培訓。以數學為例,要嘗試通過新編數學教材,來慢慢地改變教師的思維。而在教材之外,也需要老師引導和激發學生更多的數學學習興趣。
“起跑線”論誤導很大,對不同學生不能套用同一標準
“學習是量變的過程,孩子往往在潛移默化中慢慢提高,一些成功的經驗積累到一定時間后,量變會成為質變。”李大潛專門談到,就教育而言,“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之類的觀點,存在很大的誤導性。
“人的一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一場堅持到底就能成功的馬拉松,但現在很多家長要求孩子在起跑線上爭第一,這很不理性。小學第一名,到中學不一定第一名,中學第一名到大學不一定第一名,大學第一名走上社會也不一定第一名。所以我們要風物長宜放眼量,也許有的孩子起跑慢點、但開竅后越跑越快,有的孩子起跑是第一,后來卻越跑就越慢,缺乏后勁。”李大潛認為,教育本身就很復雜,改革從未停止,要跟隨形勢變化,對不同時代的學生更不能套用同一標準。
“面對的學生不一樣,不能用一成不變的標準,而應實事求是,根據現實情況來做好教育的文章。所以教育的難點就在這里,要永遠不斷地適應學生的變化。”作為一名教師,李大潛始終把“言傳身教、教學相長”當作座右銘。他說,對學生不僅要言傳,更要身教,學生也不僅是傳授的對象,更可能給老師帶來新的啟迪。
作者:儲舒婷
編輯:吳金嬌
責任編輯:唐聞佳
圖片來源:儲舒婷攝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