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ixabay
最近,一篇關于文科生太多找不到工作的文章火了。
(資料圖片)
文科生、就業難,這些針對性十足的關鍵詞一組合關聯,所透露出的焦慮感相信不用過多贅述,也能讓許多人感受一二,流量密碼屬實是給作者整明白了。
從數據層面看,作者其實也沒說錯。根據智聯招聘的就業率調研報告,2022年人文學科畢業生的就業簽約率僅12.4%,而理工科則是前者的兩倍有余。在2020年度就業率排名前50的專業中,理科專業更是以43個席位完成絕對的霸屏。
而反觀文科,可能只能反向刷一刷存在感,比如在就業難、薪資低的“天坑專業”中,前五名就都是文科。其中,應用心理學、音樂表演、繪畫和法學這四類,更是已經連續3年“榮登”榜單。
除了就業需求的“貧富差距”,文科生還在平均薪資上差理科生一大截,前者主要集中在3000-5000元間,后者則集中在5000-7000元之間,文科生只能摸到理科生的尾巴,而后續的收入增速也遠遠落后于理科生。
即便是如此冰冷的數據,往往也無法全面地展現出文科生面臨的就業窘境。當我們把視角從宏觀數據切換到個人層面,文科生的就業傷疤還將被進一步揭開。
文科生就業有多難?北大博士找不到工作,武大畢業生轉行水果店服務員
近年來,某某名校畢業生從事與學歷不匹配的工作,甚至找不到工作的新聞層出不窮,而文科生尤其多。
最近,一名北大歷史學女博士就在網上分享了自己找不到工作的受挫經歷。最初,這位女博士的目標還頗為高遠,想要進入當地高校當名教師。為此她應聘了幾所北京高校。但令她意外的是,這些全都吃了閉門羹。
眼看北京行不通,她選擇退而求其次,去內蒙古等偏遠地區應聘,想著這些地區的錄取率可能會更高些,但最終還是沒有成功。隨著時間的拉長,她的焦慮越發擴大,求職目標也一降再降,甚至向多所中學投了簡歷,結果還是石沉大海,“就連中學都看不上自己”。
女博坦言,自己也曾有數次進入過面試的環節,“原本以為能憑借高學歷讓面試官一眼相中,但誰知道進入面試同學不是清華的博士后,就是人大的博士后,自己北大博士后的身份在那里很是常見”。
這種求職平衡的打破,也讓她陷入了被動,甚至面試演講“僅僅開始3分鐘便被不耐煩地打斷了”,隨后,面試官們便圍繞著她的簡歷開始提問,而延遲2年才畢業的問題成了致命點。面試官不愿聽其解釋,只是嫌棄地摞下一句話:“怎么這么啰嗦?就是你自己選題的問題。”
這位北大歷史系女博士不是第一個被市場拒絕的高材文科生。前幾天在武漢大學,一名政治學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同樣經歷了坎坷的求職之路,他所撰寫的一篇記錄自己求職經歷的文章《涂自強的個人悲傷》很快火爆了網絡。
自從2013年從武漢大學畢業后,這位本科學士十年間在不同職位打轉,經歷了考公被淘汰、進廠打工、在水果店當服務員、成為小區物業員工等等,最后兜兜轉轉,又做回了水果店服務員。
相比前兩位,延邊大學歷史學博士譚超的情況則好上許多。目前,他的職業是一名快遞員。早年間,他也是因為找不到工作而選擇考研、考博。在讀博期間,譚超逐漸對快遞行業產生了興趣,干脆一邊干快遞一邊讀博,最后竟成為學歷最高的快遞員。
雖然在外人看來他可以找一份更優渥的工作,但他坦言目前對快遞工作很滿意,并不打算另找。“學校里就有快遞點,自己工作就在校內,比較方便。在收入方面,導師的收入還沒有自己干快遞掙得多。”他說道。
拯救中國文科生,需要一場“文化大繁榮”
明明都是頂尖名校的高學歷人才,卻落得個找不到工作,甚至被迫改行的局面。要是學歷更低一些的文科生,那就業環境究竟會有多差,GameLook很難想象。但可以肯定的是,這種極不尋常的現象所折射出的社會問題,可能遠不止文科生就業難這么簡單。
你可能會認為這種情況沒什么好抱怨的,完全是市場選擇帶來的必然結果。有些措辭激烈的網友甚至認為,“文科對推動社會發展毫無用處,而一旦文科生太多,反過來還會拖累經濟增長”。
上述言論正確與否先不談,但我們都知道,如果盲目地遵循市場選擇而不加以引導,往往會把結果導向最壞的情況。
就拿最近大火的ChatGTP舉例,這個你問我答式的AI,已經能夠以極其擬人的方式,回應人類對于寫作、編碼的需求。而一些AI繪畫軟件,還能在數秒內創作出上百張十分精良的畫作,部分作品甚至還獲得了權威獎項。
AI的全面進化,對文科生的就業沖擊肉眼可見,以上所舉例的、所謂帶有個人主觀創作的寫作、繪畫等,都能被AI所攻克,更不用說像會計、文員等替代性更強的職位,而這些低門檻的職位大多屬于文科領域。
既然市場對文科生不偏愛,那么社會是否就應該撒手不管?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原因也很簡單:在現行的教育體系下,文科生的比例太多了,要維持社會公平,就必須要解決文科生的就業問題。
據教育部統計,2021年的應屆本科生中,原本就在市場不吃香的文科生,居然占了畢業生大盤的51.5%。雖然到了2023年受市場影響,文科生的占比有了顯著降低,但依舊有近40%的份額,以1158萬畢業生來計算,今年的文科畢業生也有約463萬人。
令人好奇的是,每年如此多的文科生究竟被哪些行業所消化掉了呢?目前普遍認為,教師和公務員是文科生就業的兩大主流方向。而除去這些體制內的工作外,文娛產業可能是對文科生相對友好的行業。
典型如影視和游戲。影視和動畫行業因為涉及到內容表達,對編劇、文案等專業畢業生的需求較為旺盛。此外,像美術、設計、音樂等畢業生也求賢若渴。此外廣告行業也是相似的。
而游戲則可以視作是影視領域的升級版,一款好的游戲不僅需要優秀的劇情、玩法和畫面表現,更需要掌握大量繁雜的跨學科技術以及IT技術。這意味著游戲行業除了對編劇、文案、美術、音樂,乃至歷史等專業有著需求外,更是不斷吸納著各種跨學科的專業人才。考慮到相比起影視,游戲的營收能力更強,反過來也能提供更多高薪的文科、藝術類工作崗位。
圖源:知乎@微風
因此,若是以游戲為首的文娛行業能夠迎來一場大繁榮,想必能夠緩解目前文科生就業難的社會性問題,讓文科生也為經濟貢獻一把力。甚至,在目前有關部門倡導文化出海的態勢下,游戲為首的文娛產業還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輸出做出有力的貢獻。在不久前舉行的2022中國游戲產業年會上,許多國內游戲廠商已經分享了自己在助力傳統文化出海方面的顯著成就,映射了游戲的多元價值。
文化大繁榮的基礎,在于社會的支持
在國內,任何一個行業的發展首先要合法合規。而同樣地,一個產業想要發展壯大,同樣離不開相關法規政策的支持,對于作為內容產業的文娛產業更是如此。
落實到影視行業,政策對影視行業的影響還是比較明顯。隨著內容精品化的深入,為了杜絕影視粗制濫造,廣電總局逐漸加強了對影視作品的審核把關,無論是電影、電視劇、網絡電影、網劇,在正式與觀眾見面之前,需要經歷內容審批、備案和公示,取得相關備案號或者“龍標”后,才可以在影院、電視臺、各流媒體網站播放、推廣。相對而言短視頻、直播、自媒體等創作環境相對較為寬松,但因個體戶的就業感受、較難得到社會認同,需要社會轉變觀念。
內容審核標準在游戲行業則更加嚴格,部分游戲從送審到最終拿到版號,可能要經歷數年的時間。再加上版號數量調控日趨縮緊,一定程度上讓游戲企業步入了降本增效的階段,游戲行業對文科人才的吸納能力明顯下降。作為文娛行業排頭兵的游戲行業尚且如此,更不用說其它文娛領域。
要促進文化產業繁榮,辦法也不難想象。比如針對虹吸效應最強的游戲行業,發放游戲版號數量越多,游戲過審的速度越快,游戲行業能吸納的文科生人才就越多。
更何況,游戲本身還有科技屬性,一旦釋放市場潛力,將不僅只是在社會層面幫助解決就業難題,讓人才的價值得到發揮;還能在國家層面推動軟、硬實力的發展。而這一切的基礎,都源于社會能否更大力度地給予游戲,以及對整個文化產業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