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已成為資本市場的熱詞。進入7月份以來,2023全球數字經濟大會召開,北京版“數據二十條”正式發布,券商將數字經濟作為下半年的配置主線之一……數字經濟對于推動經濟增長、提升產業競爭力等重要作用,已逐漸成為各界共識。
(相關資料圖)
據同花順iFinD統計,截至7月11日收盤,目前數字經濟概念股涉及216家A股上市公司,總市值累計達到1.59萬億元。其業務領域包括ICT基礎設施、SaaS電商數字化系統、數字醫療系統、物聯網、交通數字化等。
中國移動通信聯合會元宇宙產業委執行主任于佳寧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A股上市公司在數字經濟領域的布局,對于推動我國數字經濟規模擴大具有重要作用,吸引更多資本和技術進入,為數字經濟的研發、應用和推廣提供資金支持。從投資者角度來看,數字經濟的發展仍處于前期建設階段,市場的認知和理解可能存在差異,尤其是在資本市場中,要謹防對數字經濟“概念”的過度炒作。
政策支持與市場需求雙導向
當前,A股上市公司已在數字經濟大潮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產業數字化方面不斷落地新的應用場景,研發推出新的數字化解決方案。
例如,昆侖萬維近期對外全面展示旗下“天工”大模型、AI音樂、AI動漫、AI社交、AI游戲等AI業務板塊的亮點及成果。昆侖萬維工作人員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目前公司正在加速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行業落地應用,賦能多個行業數智化轉型,進一步推動通用人工智能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及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建設。
再如,奇安信近期推出“嘲風”智能指揮協同平臺。奇安信工作人員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該平臺將在大型活動保障、搶險救災、反恐維穩、警戒巡邏、聯合執法等多種應用場景中使用。
“數字經濟的關鍵領域是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歐陽日輝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目前資本市場對數字產業化方面高度關注,投融資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卡脖子”核心技術的研發;二是為產業數字化發展提供數字技術、產品、服務、基礎設施和解決方案與落地場景打造;三是依賴于數字技術、數據要素的各類經濟活動等。
在歐陽日輝看來,A股上市公司的布局主要圍繞產業數字化來展開。上市公司主要從兩個維度考量:一是政策支持導向,圍繞網絡強國、制造強國、創新驅動、擴大內需、鄉村振興戰略、新型城鎮化、國家安全等戰略,短期布局和長期規劃相結合;二是市場需求導向,服務產業數字化轉型,比如工業、農業領域的數字化轉型需要因地制宜的技術、解決方案和應用場景,特別是在制造業領域,圍繞數字技術和數據要素的雙輪驅動“如何打造制造強國”,既是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政策導向,也是市場打造新的發展空間、盈利模式和競爭力的需要。
消費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雙腿跑”
談及上市公司對數字經濟的布局情況,歐陽日輝認為,資本市場對數字經濟的理解有一個逐步加深的認識過程,從消費互聯網到產業互聯網,估值邏輯在發生改變。尤其在我國產業數字化發展的這幾年,上市公司加大布局并不斷調整投資方向,對數字經濟的內涵以及發展趨勢的理解更加到位。此前,我國數字經濟的發展主要圍繞消費市場來展開,而未來更大的發展空間在產業互聯網這一塊,有望利用消費互聯網的經驗和數據來進一步推動產業互聯網發展,打造更多落地場景,實現消費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雙腿跑”。
展望未來,上市公司如何抓住政策與市場機遇,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添翼數字經濟智庫高級研究員吳婉瑩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如今,數字經濟發展得熱火朝天,在政策支持力度強、產品需求空間大、盈利預期強的市場環境下,上市公司應當牢牢把握國家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的紅利期,聚焦營造行業的核心競爭力,提高技術水平、提升全球化布局,從而構建競爭壁壘,在數字經濟行業提升自身的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
對投資者而言,如何挖掘出有潛力的數字經濟領域的上市公司?在吳婉瑩看來,對于機構、個人投資而言,首先要聚焦上市公司的核心技術實力;其次是聚焦業務布局及管理方式是否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從而鎖定真正具備發展潛力的優質公司。
于佳寧提醒稱,當前部分企業仍處于對數字經濟認識的深化階段,投資者要看數字經濟在各行業的實際應用程度,以及資本市場自身的調整和發展等,挖掘出真正具有價值和前景的數字經濟公司。
(編輯 汪世軍 孫倩)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