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亞男
(相關資料圖)
1月13日晚間,滬深交易所發布了《關于加強退市風險公司2022年年度報告信息披露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已被實施財務類退市風險警示的上市公司(以下簡稱“退市風險公司”)在年度報告披露前增加風險提示頻率及針對性,包括區分不同情形進行重點提示、按要求披露年度報告編制及審計進展等,旨在推動相關上市公司及其會計師事務所等主體歸位盡責,審慎評估并充分揭示退市風險。
據《證券日報》記者統計,今年以來(即1月1日至1月15日),*ST凱樂、*ST華源、*ST金洲、*ST科林、*ST天馬、*ST安控、*ST吉艾發布了股票可能被終止上市的風險提示公告。
被提示終止上市風險的類型,包括財務類、面值類、重大違法類等。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的證券律師、行業人士認為,當前的風險提示公告中,對于風險的提示過于籠統,使投資者敏感度不高,未能充分提示風險。
風險提示過于籠統
在目前提示終止上市風險的公司中,有的公司屬于存在多重風險。
例如,*ST凱樂提及,公司股價已連續11個交易日低于1元,可能觸及交易類退市的風險;公司預計2022年度期末凈資產為-21.54億元到-23.22億元,2021年期末凈資產為-18.15億元,根據相關規定,公司將觸及財務類退市指標情形,公司股票將被終止上市;2022年12月2日收到中國證監會《行政處罰和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公司已經觸及重大違法類強制退市風險警示情形,如收到正式的行政處罰決定書,公司將觸及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情形,公司股票將被終止上市。類似的情況還包括*ST金洲,公司在最新的公告中也提及,目前存在著多種風險。
在過往的公告中,對于可能存在的風險,相關公司也進行了公示。不過,查閱這些關于終止上市風險的公告內容可知,“程式化”是這些公告的共同特征。上海明倫律師事務所王智斌律師對《證券日報》記者介紹,按照目前的信披規則,理論上可能觸發退市風險的公司均應發布退市風險公告,這導致上市公司對于退市風險的提示過于程式化,對于具體風險的提示過于籠統,投資者逐漸出現了“脫敏”的現象,相關的風險提示沒有真正起到風險警示的作用。
精細化信披有利于理解風險
針對可能出現的“脫敏”現象,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精細化的信披,有利于改善這種狀況。
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也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交易所所發布《關于加強退市風險公司2022年年度報告信息披露工作的通知》,對上市公司退市風險做了更詳細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兩市存在退市風險的公司如果能夠按照該通知進行必要的信息披露和風險提示的話,確實能更提前對投資者釋放相關風險細節。”
“本次通知涉及的五個方面,非常具有針對性。比如,該通知明確提出上市公司應當對七類退市風險進行特別提示,這相當于將退市風險進一步分級,這種更精細化的信披要求,有利于投資者正確理解相關風險。”王智斌對《證券日報》記者說。
不過,在柏文喜看來,對于這些存在退市風險上市公司所釋放出的有關信息,仍需要進行專業判斷。一般而言,此類上市公司在遵循強制性信息披露要求的情況下,其信披角度更多地會以對自身更為有利的方向進行考量,也會對公眾投資者形成潛在風險。
此外,對于存在退市風險的公司,柏文喜也提示稱,在目前注冊制推行越來越快的情況下,“殼”公司價值已經大幅下降,這也就意味著以業務與股權重組來保殼的難度會更大,主要原因在于重組方不愿意為此付出更多的對價,而且重組的積極性也會明顯下降。
(編輯 袁元)
關鍵詞: 終止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