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谷雨星球元驅力捕手Joshua。
現在教人育兒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無論打開什么APP,都能刷到各類人士在談育兒。
【資料圖】
然而很多家長也發(fā)現:怎么看過無數許多雞娃方法論,甚至掏錢上了課,卻完全不管用?!
有位媽媽跟我說,有段時間她看了一些關于養(yǎng)孩子就要平等相處的書,興致勃勃想要試試看。
于是,她和孩子好聲好氣商量去報個特別重要的班,不斷解釋重要性。誰知道孩子一看媽媽態(tài)度挺好的,一個勁堅持“我不去,打死我也不去”,讓媽媽破了防,只能用回了老方法。
在媽媽重回強勢的態(tài)度下,孩子很快就服軟了表示可以去試試看,令人哭笑不得。
而另一個同樣堅信平等養(yǎng)育的媽媽,也在自家孩子身上實踐了,沒想到效果卻很好。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呢?
洞察一:
養(yǎng)娃的方法不管用
因為沒有找到靶心
先上結論,不管是雞娃還是散養(yǎng)都能養(yǎng)出牛娃。
有的孩子越"管"越好,有的孩子"不管"才好,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雞娃原則,甚至同一對父母養(yǎng)出的孩子,也完全不同。
雞娃是否能成功的前提,在于家長是否了解自己,也了解小孩,用娃愿意遵守的方式,激發(fā)出其「我愿意」的驅動力,順勢而為。
斯坦福商學院教授Jeffrey Pfeffer在對成功人士進行了半輩子研究后發(fā)現其最大共性,不是智力水平,不是專業(yè)技能,甚至不是社交能力,而是對自己的領域有極高的能量水平(energy level)。
這跟性格外向內向無關,而是關乎所做之事上的熱情和動力。
無論是給孩子報上四五個課外班的家長,還是讓孩子自由生長,不怎么加以干涉的家長,往往都會發(fā)現不管怎么做,都“千金難買我愿意”。
■孩子們最愛的《哈利波特》里,學霸赫敏和學渣羅恩,也都找到了自己努力的動力。
幸運的是,很多研究表明,這種「我愿意」是有跡可循且相對穩(wěn)定的,甚至有的驅動力一生都不會改變。
如2010年的一項研究發(fā)現,在對性格與行為模式系統(tǒng)性的分類引導下,小學教師通過孩子小時候的人格特征,可以預測了40年后他們的生活模式。
很多爸爸媽媽這時候肯定會想:“我要是能預測孩子的四十年,那教育起來可就太省心了”。
這并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很多家長其實只差一步路,那就是:不要停下多問「為什么」,不僅問孩子,更要問自己。
因為和孩子朝夕相處,過于熟悉,父母最容易陷入的誤區(qū)是分不清表象(face value)和模式(pattern),導致感覺自己很懂孩子的方方面面,卻難以真正找到孩子的動力。
比如一個孩子每次做作業(yè)都先做英語,數學做起來又吃力又抗拒,父母可能很快地覺得“這個孩子對數學沒動力”或者“他數學不太好”。
但是孩子不喜歡數學僅僅是表象,背后的原因有幾百上千種可能。
比如孩子討厭數學老師,比如孩子覺得數學無聊,比如孩子難以從數學學習中獲得成就感。
接著,我們仍然可以繼續(xù)問「為什么」,為什么孩子覺得數學無聊?也許是數學和生活實在沒什么關系,也許是數學總是重復計算,沒有新意……
發(fā)現了嗎?我們越來越接近答案,越來越接近孩子的模式,也就越接近治本的方法。
若沒有找到這個驅動力,平等教育,趣味學習,即時獎勵等方法也難以擊中靶心的。而養(yǎng)娃中最重要,甚至該花費最多時間和精力的部分,就是找到靶心在哪里。
洞察二
「壞」習慣背后
藏著也是驅動力
當養(yǎng)成了多問「為什么」的習慣,我們會發(fā)現孩子驅動力的小尾巴無處不在,甚至包括那些「壞」習慣和「壞」表現。
Jack是一名14歲在男生,在雙語學校讀書,媽媽提起他就是愁苦滿面:「兒子做事老是三分鐘熱度,做事也不認真也做不長,小時候上過興趣班都沒堅持,一年前喜歡辯論,后來喜歡打籃球,最近開始迷上話劇。
問起對未來的打算,毫無計劃,這可怎么辦?」
每每承諾會堅持,卻沒多久就放棄,多次受傷的媽媽相信話劇又只是Jack又一次“三分鐘熱度”的嘗試,壓根不打算為此支付費用,且對他深深深的失望。
然而,在孩子進行深度溝通、采訪乃至測評后,我們發(fā)現Jack的行為模式,也就是其驅動力,其實一直都沒變——
他喜歡辯論,為什么?因為辯論時他可以臨場隨機應變。Jack:“在緊張的情況下,能立刻做出機智的回應實在是太酷了。
他喜歡籃球,為什么?因為籃球讓他在競技的氛圍下,能夠即興地做出自己當下想做的動作,能夠在千鈞一發(fā)的時刻挑戰(zhàn)自己。
不出意外地,他喜歡話劇表演的原因也大同小異,他最愛的,是在話劇中自由發(fā)揮的部分,而不是一板一眼一定要按照固定的動作去表現。
他的話劇老師給了學生們非常高的自由度,這也是他越來越喜歡話劇的主要原因。
到這里,我們已經發(fā)現了,Jack的三分鐘熱度,恰恰其實因為他對于變化和新體驗有著比別的孩子更高的需求。
和嚴謹、抗拒變化的孩子不同,Jack性格中即興行動的驅動力,讓他反而對變化充滿了熱情與興趣,一旦一項活動開始變得只能照規(guī)章辦事,他就很難再延續(xù)熱情。
根據Jack日常分散的行為和深層的行為模式,可以畫出這樣一張圖:
當Jack媽媽了解兒子短期的愛好和興趣背后,是深層次的行為模式在支配著后,就試著多讓Jack做即興發(fā)揮,而不是強迫他回顧記憶,溝通中效果立竿見影。
以往媽媽會問他:你今天在課上學到什么?明天要預習什么?Jack總是不耐煩。但當媽媽現在改成:“今天課上學了《茶館》,你覺得常四爺怎么樣?”孩子變得樂于分享多了。
那么對于Jack這樣三分鐘熱度的孩子,如何激勵做好作業(yè)呢?
家長先要理解,Jack性格中對復習和預習這些跟當下無關的事情興趣本身就不大,若強行扭轉,則會產生副作用。
我們想達成的目的是孩子完成好作業(yè),完全可以通過他喜歡的方式來達實現,比如進行短平快的考核和挑戰(zhàn),要求他迅速給出答案,給予及時表揚和回饋等。
對Jack來說,當任務的需求是當下立刻就可以完成的時候,會極大提高他的接受程度,這就是順應天賦的順勢而為。
洞察三:
并不是同樣表象
都指向相同模式
然而,并不是每個「三分鐘熱度」背后的為什么都像Jack一樣,這也正是教育的難處。
比如同樣看來也有些三分鐘熱度的Cici,情況就跟Jack不一樣。
她讀的是體制內,不偏科,每科成績不掉鏈子,卻也并不突出。父母還沒決定高中大學要走體制內還是體制外,但是希望了解她到底適合讀文科還是理科。
在我跟Cici的溝通中,我發(fā)現她「三分鐘熱度」是源自自己并沒有找到喜歡的方向,于是都淺嘗輒止。她在采訪中最頻頻提到的,反倒是跟老師和同學的相處。
而孩子的關注點,也正是背后的「為什么」。
原來,Cici極大動力來源是人際關系。
她喜歡事情的背后,確實是因為這些事情能夠滿足他人的期待,能夠讓她更被他人接納,建立更美好的關系。
從小到大,相比于文科和理科,影響她成績最大的影響因素是與老師的關系。如小學她喜歡英文老師,成績拿過全校第一,但初中她覺得英語老師不是很欣賞她,很快就失去了對英語的熱情。
而Cici英語之所以還是沒有徹底松懈,主要也是因為不想辜負媽媽對她走國際路線的期待。
在班級里,她也是同學公認的熱心同學,很愿意去付出自己的時間精力幫助朋友們,并且從中收獲滿足。
根據性格理論,我們也可以簡單給Cici的行為模式畫一張簡單的圖:
對于Cici這樣在意關系的孩子,如何激勵做好作業(yè)呢?
跟Jack不同,在激勵Cici時重點是給予長期穩(wěn)定的積極和認可,而不是短平快的策略。
以往Cici媽媽會說:你今天考了90分,很厲害,下次要不要咱試試考95分?孩子一下就不開心了,家長就感覺是孩子「作」。
但是對Cici而言,她會覺得媽媽好像很難滿足,擔心自己無法滿足不了對方的期待而感到挫??;也擔心對方的期待永無止盡,自己肯定完不成而擺爛。
家長不如就告訴她:「你今天在測試中拿到了90分,真的太棒了!」,然后討論討論她成功的秘訣,而不是立刻提出哪里可以進步。
這樣會讓她感到自己可以滿足我們的期待,反而更能激發(fā)她對學習的動力和自信。
常有家長問,我們能改變孩子的天賦嗎?
除非是經歷了人生的劇變,否則Jack幾乎不可能從熱愛變化與體驗的人,變成一個小心翼翼一心求穩(wěn)的人,Cici也幾乎不可能從追求被他人接納的人,變成一個對人不感興趣只關注邏輯和理性的人。
若妄圖改變孩子,大概率不會有好結果。
更重要的是,熱情好、穩(wěn)定也罷,對人感興趣也好、對事物原理感興趣也好,這些都是孩子已經有動力去追求的東西。
哪怕雞娃,也得建立在鼓勵孩子已有動力之上才事半功倍,不然爹媽又累又焦慮卻沒效果,不是嗎?
谷雨星球是誰?
在嘈雜的信息時代下,我們愿做一股清流,傳播真實故事,提高認知力和思辨力,緩解焦慮。同時,我們也落地獨家項目,解決教育的剛需問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