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Lucy,在倫敦大學學院UCL讀書。
英國G5大學之一的UCL排在QS大學排行榜全球第9名,但除開名校的標簽外,這所倫敦的大校常常身處「反向留學」吐槽最猛的風暴中心。
【資料圖】
什么是「反向留學」?
——出國的人越來越多,到了國外卻發現,不僅同學都是中國人,連老師都是中國人,仿佛把中國課堂搬到了國外。
數據顯示,上個年度,赴英留學的中國內地學生就高達約15萬人,同比增長了5.5%,是英國最大的生源國。
在這15萬人之中,有一萬多人進入了UCL入讀!
同時,當年入讀UCL的中國內地學生,足足占了全校學生總數的45%,高居「中國人最扎堆的英國大學」的榜首。
在這15萬人中,本科留學生在3萬出頭,而UCL 也是接收最多本科留學生的大校。
像我的高中深國交,每年將幾百號人齊齊整整輸送到英國,光是UCL就收了150多份錄取信。
這樣的留學,還值得去嗎?
在倫敦度過了有點難熬的第一年后,我找到了一些頭緒。
■剩下9所中國學生最多的大學是:格拉斯哥大學、曼徹斯特大學、愛丁堡大學、倫敦國王學院、謝菲爾德大學、倫敦藝術大學、南安普頓大學、利茲大學、伯明翰大學。
多虧了中國學生多
說實話,對于包括我在內的很多留學生來說,第一年都是難熬的。
所以,像我這樣有些細膩敏感、愛胡思亂想,需要社交,第一次在異國他鄉生活的菜鳥來說,被猛烈吐槽的「反向留學」,反倒為我織成了一張安全網。
猶記得去年九月初,我即將踏上飛往倫敦的航班。
當看著同學們都領到了宿舍安排,我的卻遲遲不到就很心慌。上網一查,原來是五月底填寫宿舍申請時,我竟然粗心大意忘了點提交!
第一次出國本就焦慮,現在還要面臨睡大街的風險,我真是急得坐立難安。那幾天,離家遠行的不舍、找房子的焦慮、異鄉生活的恐懼,輪番折磨我。
■英國最知名的5所大學聯盟G5,包括牛津、劍橋、倫敦政經、帝國理工和 UCL。
所幸,最后還是在小紅書刷到有留學生在找舍友,才總算在落地前搞定住宿。而且房子的性價比、位置都很不錯,沒有影響我留學的信心。
得益于中國留學生比較多,我順利地和四個中國女生一起合租。
宿舍很多元,有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大家的專業有藝術、文科、理科。
大家背景互不相同,交流中能學到很多新的東西。置辦家具和生活用品時,也多虧了大家的幫忙,讓焦頭爛額的我不至于孤立無援。
最慶幸的是,剛開學那兩個月很多留學生感染了新冠,同學、舍友之間互相照顧,一起度過了難關。
每次想到這一點,我都覺得自己很幸運,以我這種比較細膩敏感、愛胡思亂想、比較健談的性格,能在陌生的國度找到一個溫馨的落腳點,實現了留學生活的「軟著陸」。
如果是自己住的話,肯定會感到很孤獨。
■節假日的時候和同學逛超市
微信群構建的安全網
我就讀的考古學與人類學是一個相對小眾的專業,中國同學的比例大概在20%左右。
剛開學的那一個星期,對一切都很陌生。
但好在有中國同學。那段時間自己一個人去逛超市,退后時不小心撞到了人,下意識說了句「對不起」,結果聽見一句字正腔圓的「沒關系」。
回頭一看,巧了,對方也是中國留學生。
不得不說,這給了初次來到異國他鄉的我很大的安全感。
學校還有很多深國交的校友。大家有一種天然的親切感,互相幫助的氛圍很濃厚。
我到倫敦的第一天,高中的學姐學長請我吃了一頓飯。那天晚上和他們在倫敦街頭漫步,眼前的街景陌生而新奇,身邊熟悉的朋友卻讓我感到溫暖和心安。
■UCL 位置絕佳,位于倫敦市中心,其中一個校區在黃金位置。
中國同學多,一個好處就是經常能找到「聽課搭子」。
教室里會有一群中國朋友坐在一個固定位置,大家坐到一塊,要是課上有不會的問題,可以用中國話及時進行小組討論。
另一個好處,就是有各種各樣主題的微信群,比學校的郵件方便太多了。
剛開學那一陣子,各種圍繞著UCL學生建立的微信群每天24小時滾動著,如交易二手生活用品、租房找舍友、尋找同專業同學等信息,留學初期遇到的生活問題,基本上都能得到解答和幫助。
有時候,學校郵件太多看不過來,也不用擔心,同系的中國同學會在群里互相傳遞,即使看漏了郵件也不會漏掉重要的信息。
專業課上搞不懂的知識點,也可以在微信上行隨時和中國同學一起探討。
就這樣,一張由中國學生建立的強大的生活網絡,成了我這樣的菜鳥留學生很依賴的「安全網」。
「英文沒什么進步」
另一面是,中國同學太多也會對留學生帶來一些苦惱。
「感覺是反向留學」,就讀于UCL生物醫學系的同學跟我說,系里大概有30%的中國人。
據他描述,除了建筑物和街景,上學體驗和國內很像。
社交方面,只和中國人交流就足夠滿足社交需求,這種舒適圈內的社交和生活容易形成惰性,因此原本就從國際高中畢業的他感覺:
自己的英語在留學的一年中并沒有多大進步。
出國留學不僅僅是學知識,同時還是出來開眼看世界的,但如果不主動話,基本就還是在舒適圈打轉。
這樣的同學也不少,也會加強一種中國學生比較內向的刻板印象。只和中國人社交也會錯失很多有趣的機遇,比如社團的活動,或者一些本地的工作機會。
而且,如果只關注中國人圈子里的消息,會感覺很卷,大家的競爭比較激烈。
「留學有互相幫助的一面,也有競爭激烈的一面」,有同學告訴我。
■UCL官網設有中國學生專頁,放眼望去亞洲面孔占多半。
我還有兩個同學,平時常常和專業里的外國同學聊天。
我問他們如何看待「中國學生愛抱團」這個觀點。
他們認為,中國學生的確喜歡和中國同學一起玩,但其實其他族裔的同學也喜歡相互抱團。
不同的是,印度裔朋友和黑人同學,雖然會各自抱團,但因為他們的母語是英語,使用的社交軟件如Instagram、Twitter和WhatsApp等都和本地的習慣相近,其實并不影響他們融入本地人群。
而中國學生之間的抱團,是語言和文化隔閡所導致的結果。
對于中國學生,我們的母語不是英語,使用的社交媒體、流行的文化都和英語國家不同,導致我們難以融入,繼而更加抱團。
■UCL的一棟教學樓
不能那么苛責「抱團」
不過,我們都認為不應就此事對留學生太過苛責,更不能認為留學生都很抗拒和外國同學社交。
一方面,國內外的區別并不只是換個城市生活這么容易,流行文化和生活習慣有巨大的差異。
和國人社交在文化和習慣上要更舒服,也更容易交到好朋友。
留學生活不易,大家都在異國他鄉努力照顧好自己,先理解才有下一步。
另一方面,正如一位同學所說,每個人社交習慣有很大的差別,開朗外向的學生不管到哪里都會和身邊人社交,而有的同學就是比較難邁出第一步,需要時間。
但當邁出了第一步,我們會發現:交流就是消除偏見的過程。
比如F同學就分享說,來之前以為外國同學很愛party,沒那么熱衷于學習,但事實上大家對于學習還是非常在意的,系里大神、卷王也很多。
■UCL的圖書館
對于我自己來說,今年最大的遺憾之一,就是沒能多和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學交流。
我本身非常外向和健談,因為剛來的時候花了好些功夫適應,加上各種各樣的事情,導致心情不好而封閉了自己。
我下載了WhatsApp,但我平時根本不看,也沒有下載Twitter、Facebook這些外國朋友常用的社交軟件。
平時,雖然偶爾也有和外國的同學在課上交流,但是也沒有很熱情地回應她們的善意,導致失去了一些能和她們成為朋友的機會。
事實上,本地同學很多都非常熱情,很愿意幫忙。
尤其是倫敦本地同學,很樂意幫你適應環境。如果我能課后拋開害羞和同學多聊幾句,交到幾個新朋友,體驗一些新事物,或許去年會開心很多。
■倫敦2022年的圣誕節。
留學第一年有點難熬
我問了問身邊的同學們后發現,對于包括我在內的很多留學生來說,第一年出國留學的生活,都是難熬的。
倫敦的生活成本很高,令許多留學生感覺到經濟上的壓力。
倫敦的天氣就如同傳聞一般不好,尤其是秋冬季節,每天都是陰雨連綿,晴天是罕見的恩賜。冬天頂著刺骨的狂風步行上下學,每天回到家我都得好一會才能緩過勁。
另外,倫敦的治安比起國內有點糟糕,經常有惡性事件發生,中國留學生還是騙子的重點下手對象。
還有對未來的迷茫。原本感覺自己和社會之間隔了很多層墊子,畢業、升學,隨著我們跨過一個個節點,這些墊子一層一層被抽走了。
而當我們遇到突如其來的困難,第一個想到的不是和一萬公里以外的父母求助,而是和身邊的同胞抱團取暖,在互幫互助中沖抵掉恐懼感、無助感。
留學除了學習,還有一大部分是學會獨立、自理的生活。
中國人多,意味著你身后有一個資源強大、同根同源的關系網,無論在學習還是生活上,遇到問題都能找到人幫忙。
所以,被猛烈吐槽的反向留學,縱然有一些遺憾,也依然帶給我很多溫暖的安心時刻。
這讓我能慢慢調整自己,一點點邁出第一步,從而有勇氣去嘗試,去交流,去理解,去探索,去享受,去打開心扉。
而這,也是不遠萬里來到異國他鄉留學的意義所在。
就以我很喜歡的作家柏瑞爾在《夜航西飛》里的話來收個尾:
……永遠不要相信過去的時光才更好,因為它們已經消亡。
過去的歲月看來安全無害,能被輕易跨越,而未來隱藏在迷霧中,看來叫人膽怯。
但當你踏足其中,就會云開霧散。
■倫敦初雪。我也相信,冬天總會過去,冰雪總會消融,這段留學經歷終會成為人生的美好回憶
*以上只是我自己和部分同學的觀點,不代表其他人。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