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得高考唯一的辦法,就是看透它
圖《天才槍手》
高考,是一次粗暴的大規(guī)模量化考核。
很多人抱怨它的粗暴,但卻忽視了另一個定語:“一次”。
(資料圖片)
它只決定了此時此刻,在哪里劃定新的起跑線。而決定這條跑道長度、方向和目的地的最大變量,其實還是個體本身。
量化可以營造“公平性幻相”,所以作為社會選拔和分流的宏觀政策而言,量化是常見手段,我們也必須得接受。
但對于個體而言,量化也只會劃定一個大致的區(qū)域、范圍,其中還是有海量的選擇(比如志愿填報)。
在這個抉擇區(qū)間內(nèi),量化數(shù)據(jù)就沒有太大意義,更多要參考質(zhì)性部分,這就牽扯到考生的自我認知,家長對孩子的觀察和了解,還要結(jié)合對教育、社會、制度、文化的認知和判斷。
如果這個時候,家長對孩子的判斷,也只剩下成績這么一個量化數(shù)字,家長自身對社會和未來的認知,還困在茅檐低小的固有認知框架里,那還不如省省心,放手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雖有風險,但至少激活了孩子的主體性,從某種程度上,主體性是一切元能力的發(fā)源地,越早激活,受益越多。
還是希望更多的家長,在做父母的時候不要代入項目經(jīng)理的角色,把自己當做生命去經(jīng)營,把孩子當做生命去相處,去愛。
要相信一個被充分尊重和愛的生命,會有無限可能。
圖:紀錄片《高考》
高考,是一種呈現(xiàn)公平的儀式。
儀式,是一種人類社會通常會采用的手段,來減緩橫亙在無能與欲望之間的張力。
通過儀式,人類生存的世界和想象的世界借助于一種象征形式而融合起來,變成了同一個世界。儀式,本質(zhì)上是服務于人類的感受和意識的。
高考就是呈現(xiàn)公平的儀式,所以制造的并不是公平,而是公平的感受而已。
在大逃殺或生存類影視作品中,為了使得少數(shù)人“勝利”,多數(shù)人“失敗”的結(jié)果顯得公平合理,令人信服,總要有一套貌似嚴謹公正的規(guī)則和程序作基礎,接下來的故事,才能得以進行。
比如《魷魚游戲》,即便是用拔河、彈珠和跳房子這樣的兒戲決定生死,也會因那套一絲不茍而執(zhí)行的規(guī)則,營造出騰騰的肅殺氣氛。
圖:《魷魚游戲》
而現(xiàn)實中,上千萬的未成年人需要在兩天內(nèi)完成“分流”,那么需要遵循的程序一定更為神圣漫長。
不僅要不停烘托造勢,努力制造公正性和嚴密性的集體幻覺,還需要把這套儀式延續(xù)得足夠久,足夠漫長,足夠令人沉浸,才能通過“付出總有回報”的因果關聯(lián),給個體自由意志留出些許空間,讓“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天道酬勤”等維系秩序的價值觀得以被多數(shù)人認同。
如果領悟到高考——這場影響了人生前二十年的重大事件——不過是一場大型儀式,那就努力做這場盛大儀式中的清醒者吧。
雖然確實無處逃遁,雖然必須竭盡全力,但同時,也可以在內(nèi)心與它保持審慎的距離。
境由心造,只要你看透這一點,它就只是一場針對群體的盛大儀式而已,尤其在當下,它對個體命運影響甚微,并不參與你真實自我的塑造。
因為去哪里上大學固然重要,但如何度過接下來的時光,顯然更加重要。
圖:《后翼棄兵》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