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早上起床之后刷微博,看到了一段對話。
(相關資料圖)
一個二十歲的學生在跟大家傾述,說他還想繼續深造,但是家人表示反對,讓他早點工作掙錢養家。
這個孩子說得非常平淡而簡約,沒有說自己的家庭情況,也沒說自己的學習專業,更沒有說自己想要“深造”到什么程度。
但是評論區的人、包括隔著屏幕的我,都能理解他的意思。
評論區說什么的都有,絕大多數人都贊同這個孩子父母的觀點,讓他早點工作,其中有一個人甚至用反問的語氣說了兩個字:“深造?”
說實話,我雖然不知道這個人有沒有惡意,但是他的這兩個復述那個孩子的字,深深地觸動了我。
比那個孩子提出的問題本身更加觸動我。
因為這樣的場景、這樣的對話,在三十多年前,也就是我要初中升高中的那段時間,特別流行。
02
我是七十年代后期出生的,我們那時候的初中,用現在的話來說,已經卷到了一個常人無法理解的地步。
不怕大家笑話,那真是一個“讀書改變命運”的年代——不是說你只要讀書了就能改變命運,而是很多普通人想要改變命運,只能靠讀書。
不是大學,因為讀大學至少需要“高中+大學(哪怕是專科)”的六七年時間。這六七年里,全是支出沒有收入,而且還有可能因為考不上大學而白白浪費三年,如果還要復讀的話,那就不止三年。
這樣的賭博,很多家庭輸不起,所以他們都拼命讓自己的孩子考中專、中師、技校……
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我標題里面說的:早點工作掙錢養家。
而我之所以能夠非常堅定地選擇了上高中、考大學這條路,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我父母是雙職工,他們覺得有足夠的本錢來賭我能考上大學。
跟眼界無關,跟志向無關,我父母學校的很多單職工家庭的孩子,猶豫再三還是考了中師,繼續走了父母的教師之路。
因為他們覺得輸不起。
03
我想舉一個例子來證明那些考中專、中師的同學,成績好到什么程度。
我中考的時候,滿分700分,我考了677分,這是我發揮得最好的一次,當然,名次也是最好的一次,好像是班上的十幾名。
十幾我忘記了,但是至少是十五以后。
我們班成績比我好的這十幾個人,沒有一個人讀高中,他們都去了自己想去的中專和中師,我還在上大學的時候,他們就已經開始工作掙錢了。
我后來很多次跟我父母談到這些同學,我們都會一直感嘆:“假如他們當初選擇了上高中,考一個重點大學是一點問題沒有的。”
但是不可否認,他們的命運真的改變了,絕大多數同學都實現了農轉非,有了城市戶口,有了工作,不用跟自己的父母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地在地里勞作。
他們是的確實現了“早點工作掙錢養家”的這一個目標。
04
接下來的很多年,除了一些極端貧困的農村,我其實已經很少聽到過這種一邊倒的“早點工作掙錢養家”的觀點了。
我想,原因有三:
第一,在這些年里,我們是真的相信、并且見識到了“讀書改變命運”的真實性,讀書越多,改變命運的機會就越大、改變的效果也就越徹底,雖然做不到爽文里面說的“階層躍升”,但是人人都知道生活質量是父輩有明顯提高的;
第二,物質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以后,大家對于“拓展視野”的需求越來越強,去另一個城市上學,去大學里感受不一樣的人生和青春,去北上廣深這樣的大城市去開闊眼界,成為很多人想要追求、并且踮踮腳就能摸到的目標;
第三,社會給予了大家一個很明顯的價值導向,學歷雖然不能直接和收入掛鉤,我也知道你能夠舉出很多低學歷獲得高收入的例子,但是高學歷獲得高收入的概率是遠遠大于低學歷的。
所以,只要一個家庭有一點點余力,也愿意讓自己的孩子繼續讀書,去爭取一個更好的未來。
05
今天,當我又聽到三十多年前流行的那句話,“早點工作掙錢養家”時,我心里是很震撼的。但是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時隔三十多年,說出這兩句話的家長,心態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三十多年前說出這句話的家長,心里是不甘的。
他們非常清楚地認識到讀書的好處,因為身邊有無數的例子告訴他們,讀書上大學可以找一個更好的工作,可以去城市里拿更高的工資。他們之所以做出這個選擇,是因為家庭條件不允許,他們輸不起。
而三十多年后說出這句話的家長,心里是認命的。
他們同樣非常清楚地認識到通過讀書改變命運已經成了極小概率的時間,身邊同樣有無數的例子告訴他們,上了大學(繼續深造讀研究生)一樣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反正都是拿這么多工資,不如把這些時間用來上班掙錢。
06
想說的話還有很多,但是我還是準備結尾了,相信大家都能理解。
能理解我想要說什么,也能理解我為什么要這么匆匆結尾。
從不甘,到認命,歲月可能并沒有那么靜好。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