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上曾流行過這樣一個段子“當前青年生存環境be like:1000萬應屆生,多了;1000萬新生兒,少了;65歲退休,早了;35歲就業,老了。”
如今正值春季招聘時期,“30歲年齡門檻”話題又被提起。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據媒體報道,近期,多個招聘平臺上,一些企業將30歲作為招聘年齡上限,比如:某銀行招聘客戶經理,要求年齡30歲以下;某快消公司招聘銷售專員,要求年齡30歲以內;某互聯網公司招聘技術人員,要求年齡不超過30歲……設置30歲入職門檻的企業如此之多,讓不少人感嘆“職場35歲危機提前了”。
不得不說,30歲入職門檻、35歲職場危機等等,都算是一種長期默認的用人規則,而這個規則是在以往的社會背景下形成的。一些勞動密集型行業,的確需要年輕勞動力來完成工作,而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社會勞動力年輕且充足。因而從效率出發,也就有部分企業設置了30歲的入職門檻。
為什么現在這個爭議越來越大呢?
社會確實在發生著變化,勞動力結構的變化就是其中之一。2021年我國人口平均年齡是38.8歲,這與30歲的求職年齡門檻已有一定的差距。而2022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達77.93歲,預計2035年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屆時超三成人口為老年人。
從這一串數字可見,未來社會要面對的是勞動力減少和老齡化的問題。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重新看待30歲的年齡門檻就顯得很有必要。未來,如果這個30歲的年齡門檻還不改變,用人單位將面對不小的用工缺口和壓力,社會也將面臨人力資源和才智資源的雙重浪費,這是毋庸置疑的。
“30歲年齡門檻”為何形成的深層次原因
解讀“年齡門檻”的深層含義,還蘊含著對勞動者身體素質、學習能力、工作全勤的高要求。在18~30歲,一個人的體力、智力、記憶力、理解能力都處于高峰。年齡較長時,員工的產假、病假、加班、出差,可能會讓企業增加一些用人成本。反過來看,為了補足這個差距,我們的社會政策是否可以適當向30歲以上勞動者傾斜?比如提供用人補貼、減免企業養老工傷保險單位繳費等等。
此外,中國人口數量已經步入下降周期,這也是許多發達國家曾經經歷的過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社會老齡化逐漸加深,更要求全社會珍惜和用好人力資源,發掘更可持續的人才紅利,同時提升公共服務保障水平,緩解處于價值創造黃金期、也是家庭責任主要承擔者的中年人的種種焦慮。無論是出于維護公平正義的原則,在法律層面明確就業歧視認定標準、完善法律救濟渠道,平衡雇傭雙方的利益,還是加快構建育兒友好型社會、老年友好型社會以及更為高效的失業保險制度,目的都是要為大家減負兜底,以更扎實的社會安全網,傳遞出更強的確定性。
媒體齊發聲:行業默認的30歲“年齡門檻”用人規則該變一變了!
光明日報:人們希望對30歲的年齡門檻進行調整,其實更期待的是整個社會對勞動者的“年輕化追求”發生一些改變。年輕人有體力好、上手快的優勢,年長者也會有經驗豐富、處事老道的長處。況且在勞動力減少和老齡化的背景下,調整30歲的年齡門檻,也是在有效利用有限的人力資源。
“30歲”年齡門檻的確刺眼,但只有看到背后的勞動力結構變化、社會政策差距、產業結構待優化,進而在整個社會形成新的用人年齡觀念,才更有助于根本問題的解決。
北京日報:疏解“年齡焦慮”是一個綜合性、長期性的工程,提供更多支持、創造更好環境,廣大勞動者,特別是“上有老,下有小”的社會中堅人群,才能夠放下擔憂,全心打拼,為自己和家庭、也為社會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紅網:拆掉求職“年齡門檻”是一個長期性的工程。全社會應攜手努力,摒棄就業年齡歧視觀念,治好求職者的“心病”。
#小財嘮嗑#
你有“年齡焦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