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位于珠海橫琴的澳門青年創業谷。 新華社記者 張金加攝
“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群加快協同創新發展,再加上前海和橫琴兩個合作區、香港特區北部都會區建設,新的戰略格局和發展態勢已經初步形成,并將給我們帶來更大的想象和發展空間。”南開大學臺港澳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李曉兵在“大灣區高質量發展”云峰會上說。
該峰會近日在北京舉行,多位與會專家一致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正迸發蓬勃活力,跑出協調發展“加速度”。
政策利好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實施將滿3年,大灣區“一盤棋”的舉措日漸增多,融合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陳廣漢說,很多惠及民生的政策相繼出臺,香港和澳門的居民能夠在大灣區內地城市享受包括就業、醫療、購房、養老等便利。在一系列科技創新支持政策下,深港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取得了很大進展。隨著“跨境理財通”、債券通等陸續推出,人員、資金等創新要素在大灣區內的流動更加順暢。
去年9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陸續出臺。陳廣漢指出,中央出臺前海和橫琴兩個合作區的建設方案,更大力度地推進大灣區對外開放和合作。
在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看來,兩個合作區的建設,為港澳地區加快融入大灣區創造“三個利好”。一是物理空間的擴大,即提供了很大的舞臺,有更多的土地、更多的機會。二是產業的空間更大,如橫琴為澳門的產業多元化提供了條件。三是為港澳提供制度創新的空間,如橫琴通過稅收等政策的便利,支持澳門的企業到橫琴發展。
李曉兵認為,前海合作區聚集了深圳的優質產業,在互聯互通上,該區與香港之間的連接占據地利。在前海設立合作區,一是著眼于兩地之間的深度協調與合作,共同打造世界級的金融中心。二是把發展高科技產業和培養高端人才之間建立密切的聯動,通過合作區的建設來打開新的通道。而澳門要打造“一中心、一平臺”(即“世界休閑旅游中心”和“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也離不開跟橫琴的深度合作。
創新協同
如何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認為,一是要讓創新成為第一動力,人才成為第一資源,發展成為第一要義。二是要縮小珠三角與粵東、粵西、粵北的差距,在高質量轉型中消除相對貧困。三是要做到綠色發展,包括近鄰經濟、近鄰產業、近鄰能源和近鄰社會的構建。
“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與新興產業發展,應重點發揮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等大灣區核心城市在創新中的引領作用,構筑一種創新型的協同體制。”陳廣漢說,對此應圍繞三個方面來發力。一是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相關產業,包括人工智能、數字經濟、軟件、金融等。二是圍繞綠色發展、低碳發展相關的產業,包括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三是圍繞大健康、生物醫藥類產業,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張燕生說,大灣區未來發展需打造3個“動力源”,即打造大灣區的開放動力源、打造現代產業的新動力源、打造新的消費動力源。同時,要注重打造硬件、軟件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
郭萬達認為,大灣區新基建的高質量發展體現在“三新”,即新交通、新科技、新口岸。第一,大灣區的規劃特別強調“軌道上的灣區”,要實現“一小時通勤圈”,通勤就得上軌道,包括高鐵、城際、地鐵,要把這三者結合在一起。第二,要打造數字灣區、科創灣區,需要有新的基礎設施。要推動5G應用為大灣區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數字經濟插上翅膀,必須有新的基礎設施。第三,通關模式要“新”,實現“一地兩檢”,同時提高這種通關和要素流動的便捷性和效率。
轉型機遇
“回顧整個香港經濟發展轉型的過程,香港經濟每一次成功的轉型都與內地密切相關,都是抓住了內地發展的需求和機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從總體上看,是香港發展又一次的歷史性機遇。”上海社會科學院港澳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倪外說,大灣區的高質量發展,賦予香港新的發展動力。大灣區整體的產業結構、創新資源、市場空間等彌補了香港的一些不足,為香港提供更大的產業空間、創新空間、市場空間、就業空間等,香港的經濟發展腹地實現進一步擴大、全要素系統得以優化。
在澳門方面,倪外認為,大灣區發展賦予澳門經濟轉型的外部發展空間和產業鏈聯系,通過澳門跨境商貿、文旅會展等平臺,將大灣區世界先進水平的制造業體系與葡語市場對接,同時澳門在特色產業領域具有較強的研發能力,可以在大灣區內順利孵化并拓展市場。
作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樞紐,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構建新發展格局進程中,既有先發之利,又有地利之便,日益吸引國際投資者的目光。在張燕生看來,大灣區本就具有諸多樞紐優勢,面對新形勢,要主動把握機遇,打造新經濟的綜合樞紐。“大灣區要重點做好數字賦能、綠色賦能和服務賦能,來開拓‘走出去’的合作新空間。”張燕生說。(記者 張 盼)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2年01月07日 ? 第?04 版)
責編:安再爾江?艾合買提
關鍵詞: 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