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孟梅 易弋力
11月28日,在財經年會2022預測與戰略的第二天,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蔡昉在發表主題為《三個分配領域的改革紅利》的演講時稱,第三次分配不是讓企業捐多少錢,而是更加廣泛的企業社會責任,企業社會責任一個最突出的表現是如何做到科技向善。
在蔡昉看來,科技向利很容易,從人工智能到互聯網平臺以及最近出現的元宇宙等,既能創新又能應用,但這些技術創新的導向,都還是利潤最大化,股東利益最大化,沒有變成所謂的科技向善,即關注員工、關注消費者、關注供應商、關注合作伙伴、關注社區、關注社會、關注全球化、關注氣候變化等。
蔡昉舉例說,15歲到59歲是勞動就業的最好年齡,其中20歲到34歲是旺盛生育年齡。但在最好的生育年齡她還在努力攀登收入階梯,同時也是家務負擔最重的階段。在蔡昉看來,在這里頭,企業是有責任的,而且是有能力的。
調查顯示,全體城鄉居民平均下來,每天大概有300多分鐘花在有報酬的勞動中,100多分鐘花在沒有報酬的勞動中,而無報酬勞動從宏觀上說不創造GDP。如果把家務勞動、照料活動等無報酬勞動轉化成社會化的,可以帶來GDP的增長,也把人們從大量的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提高生育、養育、教育孩子的時間,提高人力資本,也可以購物、旅游刺激消費,所有這些都有利于提高人們的幸福感,提高社會的總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