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故宮推出了仙鶴系列和螺鈿系列口紅,售價120元的口紅一經發布,便被搶購一空。
從2014年推出“雍正”IP開始,故宮走出了自己的文化創意之路: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博物館的單線經營,“故宮博物館文創旗艦店”和“故宮淘寶”的差異化定位呈現了故宮的兩副面孔,一副古典莊重,一副俏皮賣萌。
從故宮文創生意中,我們可以管窺中國文創產業發展的跌宕。
轉自故宮淘寶公眾賬號
故宮:中國文創產業發展的縮影
文化IP的競爭向來不均。美國輸出英雄,日本制作動漫,韓國培養偶像。而中國在國際上的代表作似乎乏善可陳。據中國產業信息網統計,在全球文化創意(以下簡稱文創)產業分布中,美國以43%的市場份額獨占鰲頭,其次是以英國為核心的歐洲占34%,而亞洲僅占19%:其中日本占10%,韓國占5%,中國和其他國家及地區只占4%。
先行者在文創產業道路上一騎絕塵,中國正快馬加鞭地趕上。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表明,總體來看,從2013年到2017年,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斷上升,從2013年的3.63%,到2016年突破4%,再到2017年占比4.20%,達到34722億元。而創意設計服務在文化及相關產業中的占比也持續升高,從2014年的17.2%,到2015年的18.2%,直到2016年達到19%。
故宮文創產品的崛起是上述中國文創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以往,和很多事業單位一樣,故宮博物館依賴于國家財政撥款,2013年的文創市場銷售額僅6億元。相比之下,公開報道顯示,政府資金支持只占倫敦大英博物館總收入的30%,其紀念品銷售金額卻高達年均2億美元(約14億人民幣)。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紀念品銷售占其總收入的80%,金額更是高達5億美元(約34億人民幣)。
故宮的轉機出現在近幾年。2014年,故宮以一篇100000+閱讀量的《雍正:感覺自己萌萌噠》開始,摸索著用“皇帝”作為超級IP,躋身網紅店。次年,國務院出臺《博物館條例》,明確了“博物館在不違背其非營利屬性、不脫離其宗旨使命的前提下,可以開展經營性活動。”經過多年研發,故宮博物館的文創產品已突破1萬種,銷售額也于2016年逼近10億元。后來者奮力居上。
太多的產品 太少的品牌
數字節節攀升的同時,同質化成了文創產品一個繞不開的坎。數量和質量似乎是天生難以平衡的兩端。
故宮博物館和大英博物館的在售產品榜單上均有服飾和家居類產品。從鑰匙扣、圍巾、抱枕到杯子、書簽、手鏈,承載創意的載體實在有限。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將典型文化圖騰印到這些載體上:故宮的杯子上有龍欲騰飛,大英博物館的杯子上則鑲嵌了楔形文字。清明上河圖環繞在故宮開發的圍巾上,古代亞述王朝的碑拓則毫無懸念地出現在大英博物館的絲巾上。
千篇一律的紀念品降低了顧客的購買熱情。在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的記憶中,過去的紀念品基本都是復制,“一廂情愿地把我們認為很好的東西復制以后擺在那,也沒什么人買”。而如今,這些復制品仍然占紀念品的大部分。
博物館奇妙物
在同質化中尋找突圍,故宮博物館另辟蹊徑,開發了針對年輕人的個性產品。
故宮向消費者呈現了兩種“面孔”。除了端莊大氣的故宮博物館文創旗艦店以外,還有萌賤逗趣的故宮淘寶店。后者的畫風陡然一變,皇帝后妃們比起剪刀手搞怪。 “朕笑而覽”印章、“奉旨旅行”行李牌、“朕實在不知道怎么疼你”紅包、“朕不能看透”眼罩等妙物迭出。雍正本人化身超級IP,為各類文創產品代言。
來源:故宮淘寶
價格是年輕人可承受的。比起文創旗艦店以8.8元的祥云福祿紅包起步和以近2萬7的觀音白瓷像觸頂,故宮淘寶最低廉的產品是2元的皇帝印章,最昂貴的是1280元的仿康熙黃釉瓷蓋碗。此外,文創旗艦店百元以下產品僅有111件,故宮淘寶百元以下產品則有220件。粉絲數量誠實地反映了這一點:故宮博物館文創旗艦店的粉絲數187萬,故宮淘寶則是355萬。
向新而生
“博物館文化產業生態圈是一片巨大的藍海。”與故宮合作文創產品的企業董事長馬克坦言。
全球范圍內,首都和大城市是文化創意產業競逐場的絕對主角,它們光芒四射,遮掩了其他名不見經傳的小城。以歐洲為例,倫敦、巴黎、米蘭和阿姆斯特丹這四大城市,幾乎風光占盡。紫禁城萬眾矚目的同時,地方博物館似明珠蒙塵,歷史靜悄悄地散落在各個角落里。
中國有幾千年歷史。故宮600余歲,有1862690件藏品。全國共有487座博物館,收集的珍貴文物共有4010000件。
俱往矣,還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