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銀行理財產品2020年“成績單”出爐,全方位反映了銀行理財產品的轉型進展。
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了《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2020年年底,我國銀行理財市場持有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數量為4162.48萬,較2019年底增長86.85%,這意味著每天新增加投資者數量5.36萬。理財投資者隊伍在迅速壯大的同時,銀行理財投資收益顯著提升。全年封閉式理財產品的兌付客戶平均收益率為4.05%。2020年累計為投資者創造收入9932.5億元,同比增長7.13%。
理財投資者數量同比增86.85%
投資風格較保守
截至2020年年底,銀行理財市場規模達到25.86萬億元。其中,凈值型產品存續規模及占比持續快速增長。具體來看,凈值型理財產品存續規模17.4萬億元,同比增長59.07%;凈值型產品占理財產品存續余額的67.28%,上升22.06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理財投資者數量快速增長。2020年年底,我國銀行理財市場持有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數量為4162.48萬,較2019年底增長86.85%。
具體來看,2020年,個人投資者仍將是絕對的主角。其中,個人投資者達到4148.1萬,占比99.65%,比上年同期增加1925.77萬。機構投資者14.38萬個,占比0.35%。
從2020年各月數據看,理財投資者數量呈現上升趨勢,且下半年上升趨勢更明顯。
從投資者的產品期限偏好看,一年內期限的銀行理財產品依然最受投資者青睞。其中,以現金管理類為代表的T+0產品無論是在投資者數量還是持有總金額方面均占據明顯優勢。不過,從平均持有金額看,產品期限在6-12個月的銀行理財產品平均持有金額最高,達到34.88萬元,為T+0產品平均持有金額的1.89倍。
記者注意到,個人投資者的投資風格仍然比較保守。個人投資者風險偏好集中在二級(穩健型)和三級(平衡型),但四級(中高)風險產品投資者投入金額最大。《年報》顯示,2020年,各月末持有理財產品的投資者中,各類風險偏好投資者的數量占比整體保持穩定,其中風險偏好為二級(穩健型)和三級(平衡型)的投資者數量最多,月平均占比分別為31.42%和38.61%。
小花科技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蘇筱芮表示,銀行理財市場投資者數量的不斷增長,反映出以下幾方面,一是銀行理財市場逐步規范,凈值化轉型、去剛兌理念深入人心;二是銀行理財受到投資者的廣泛認可,投資使得財富保值增值;三是伴隨著銀行數字化轉型的不斷深入,銀行線上攬客渠道得到了大幅拓展,理財直播如火如荼,科技創新也為理財業務流程的優化提供了助力,投資者體驗有所提升.
去年銀行理財市場
平均收益超4%
銀行理財投資者隊伍在迅速壯大的同時,銀行理財投資收益顯著提升.去年,銀行理財為投資者帶來了近萬億元的投資收益。其中,2020年理財產品向投資者支付的收益總額為9932.5億元,同比增長7.13%。全年支付給客戶的封閉式理財產品的平均回報率為4.05%。
《報告》顯示,有80.87%的投資者會將理財資產放在同一家銀行機構中,14.16%的投資者同時持有2家銀行機構發行的理財產品,僅4.97%的投資者會選擇同時持有3家及以上銀行機構發行的理財產品。
在投資產品方面,封閉式和開放式凈值型產品越來越受到投資者的關注。2020年,銀行理財市場投資者數量呈上升趨勢,其中,封閉式和開放式凈值型產品的投資者數量在增加。同時,封閉式非凈值產品和開放式非凈值產品的投資者數量正在逐漸減少。
分析人士認為,銀行理財市場投資者正在逐漸接受凈值型產品,原本非凈值型產品的投資者也正在穩步進入凈資產產品投資陣營,并將理財產品向凈值型轉化。
值得一提的是,個人投資者持有銀行理財產品總金額與地區經濟發達程度顯著相關。《年報》顯示,去年末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個人投資者持有銀行理財產品總金額排名前5的地區分別為浙江、江蘇、山東、上海和廣東。從地理分布上來看,東部沿海地區持有總金額較高,而西部地區持有總金額相對偏低。
展望2021年銀行理財市場的發展,《理財報告》認為可關注兩個方向:一是銀行理財將大力發展真正具備養老功能的專業養老產品。此前,雖然有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嘗試發布養老理財產品,但由于我國養老賬戶、稅收等方面的政策尚未完善,大部分號稱“養老理財”的產品都不是真正的養老產品。二是銀行理財將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三大因素整合并納入產品設計、發行、運作中,持續創新發行ESG主題產品。
記者調查發現,去年以來,部分銀行及銀行理財子公司推出了養老型理財產品和ESG主題產品。
蘇筱芮對記者表示,今年銀行理財產品收益預計將穩中向好,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監管制度不斷完善,包括資本市場制度及銀行業機構相關管理制度;二是政策引導居民儲蓄向投資轉化,助力擴大內需,會大力發展權益類公募基金。(彭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