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億定增兩日游,蔣衛平籌劃應對的315億元債務仍高懸于頂。
1月17日晚,蔣衛平實際控制的天齊鋰業(002466.SZ)宣告,一天前籌劃的159億元定增終止。原因是,控股股東成都天齊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天齊集團”)前期實施了減持計劃,如今又將參與定增認購,存在構成短線交易風險。
此外,天齊鋰業披露,控股股東還擬減持部分股份,為公司提供財務資助。
天齊鋰業原本是四川射洪縣一家瀕臨破產的鋰鹽生產廠,蔣衛平入主后,通過大規模并購,使得其成為全球領先鋰產品生產商。
成也并購、敗也并購。大舉收購后,天齊鋰業債務激增。截至2020年9月底,其有息負債達314.89億元,資產負債率升至81.27%。
去年11月19日,18.84億美元并購到期。危機時刻,引入戰投、銀團貸款展期,債務危機暫時緩解。然而,隨著定增擱淺,戰投引入是否順利、銀團展期是否會提前中止?這些都存在變數。
值得一提的是,海外豪購后,2019年、2020年,天齊鋰業合計可能巨虧80億元。
現金流幾乎枯竭、債務沉重,蔣衛平該如何出招?天齊鋰業已經錯過了寶貴的發展時機,未來又將何去何從?值得思考!
涉短線交易定增擱淺
原本籌劃通過定增募資還債的計劃注定是“短命”的。因為,涉及短線交易。
1月15日晚,天齊鋰業披露定增預案,擬向控股股東天齊集團或其全資子公司定增不超過4.43億股,定增價格設定為35.94元/股,計劃募資額不超過159.26億元,扣除發行費用后,所募資金將全部用于償還銀行貸款、補充流動資金。
針對籌劃本次定增,天齊鋰業稱,2018年,公司完成了智利化工礦業公司Sociedad Química y Minera de Chile S.A.(簡稱SQM)23.77%股權收購,導致公司增加35億美元并購貸款。本次定增完成后,將有效改善公司財務狀況。
本次定增預案一經拋出便引發市場高度關注。1月16日,深交所發函問詢,要求說明控股股東減持后又參與定增的行為,是否實質上構成短線交易。
公告顯示,去年7月3日至12月28日,天齊集團累計減持了公司6%股權,合計套現約21.31億元,減持均價為24.06元/股。減持原因是償還股票質押融資。
不僅如此,天齊集團還有新的減持計劃。今年1月6日晚,天齊鋰業公告,天齊集團及其一致行動人張靜、李斯龍,計劃合計減持不超4%股權。本次減持原因是為了向天齊鋰業提供財務資助。
去年12月,天齊鋰業曾公告,控股股東天齊集團擬向公司增加提供不超過1.17億元或等值金額的無擔保貸款。
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天齊集團實施減持計劃。如果再參與天齊鋰業定增,則構成短線交易。
其實,除了短線交易外,備受爭議的還有定增價格。
根據定增預案,定增價格設定為35.94元/股,1月15日,天齊鋰業收盤價為59.76元/股,定增價僅為收盤價的60.14%,相當于打了六折。
面對市場紛紛質疑天齊集團“賺差價”,1月17日晚,天齊鋰業公告,終止本次定增事宜。
高調宣布定增又迅速終止,天齊鋰業上演的鬧劇有些“草率”。
1月22日,有投行人士向長江商報記者稱,于天齊鋰業而言,159億元定增重要性不言而喻。天齊集團也有不少措施規避短線交易,比如終止減持計劃,或者快速減持。由于短線交易規定的時間是6個月,而定增從籌劃到真正實施,一般在12個月左右,因此,天齊集團完全可以避免短線交易。在其看來,“賺差價”、“套利”的指責或是終止定增的根本原因。
此外,亦有人士稱,天齊集團或其全資子公司包攬159.26億元定增,是否具備這樣的資金實力,也令人質疑。
債務危機依舊未解
定增募資計劃夭折,天齊鋰業債務危局仍然未解。
天齊鋰業籌劃159.26億元定增,目的是為了還債及補充流動資金,因為公司正在面臨著巨大的財務壓力。
2018年,天齊鋰業完成了對SQM23.77%股權收購,交易價格40.6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78億元)。本次收購,有35億美元資金來自銀團貸款。
為了還債,天齊鋰業多次籌劃融資。2019年,公司籌劃通過配股募資70億元,所募資金在扣除相關費用后,用于償還購買SQM23.77%股權的部分并購貸款。當年12月,配股募資實施,但募資額度大幅縮水,只有29.32億元,不到計劃數的一半。
隨后,天齊集團向天齊鋰業伸出援手,擬提供總額不超過10億元借款,期限為一年。
去年6月,天齊鋰業還向中信銀行申請新增綜合授信不超過1億美元(或等值人民幣),期限1年。
四處籌措資金,源于巨大的償債壓力。據公告,截至2020年9月30日,天齊鋰業累計應付未付銀團并購貸款利息金額約4.64億元。
此外,上述35億美元銀團貸款中,有18.84億美元于2020年11月19日到期。
財務危機來臨的最后一刻,天齊鋰業迎來“救世主”。根據公告,天齊鋰業全資子公司Tianqi Lithium Energy Australia Pty Ltd(簡稱TLEA)擬引入戰略投資者澳大利亞上市公司IGO Limited(簡稱IGO),IGO的全資子公司擬以現金方式,出資14億美元認繳TLEA新增注冊資本。增資后,天齊鋰業、IGO分別持有TLEA注冊資本51%、49%。天齊鋰業的計劃是,將增資款用于償還銀團并購貸款本金12億美元及利息。
戰略投資者的增資計劃給天齊鋰業債務化解帶來了曙光。增資計劃披露后,銀團方面也同意了貸款展期,將第一筆剩余合計18.84億美元債務自動展期至2021年11月26日,將另一筆12億美元的到期日由此前的2023年11月底展期至2024年11月底。
不過,無論是IGO戰略投資也好,還是銀團貸款展期也罷,均設立有附加條件。TLEA引入IGO需完成TLEA內部股權架構重組、內部重組取得澳大利亞相關方面審批等。銀團貸款展期則是,在約定期限內,TLEA引入戰投交易未完成或交易失敗,且無銀團認可的其他合理還款方案,展期提前中止。
目前來看,引戰投能否順利完成,銀團貸款展期都存在變數。本次籌劃的定增終止,將使得天齊鋰業債務局面更加復雜化,其債務危機依舊未實質性化解。
2020年三季報顯示,截至9月底,公司短期借款31.32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133.05億元、長期借款130.26億元、應付債券20.26億元,合計達314.89億元。
海外并購踩雷連續巨虧
天齊鋰業面臨巨大的財務壓力,與蔣衛平海外豪購直接相關。
現年66歲的蔣衛平,在其人生玩了三把賭局。
2004年,在其49歲時,賭上全部身家,收購四川射洪縣瀕臨破產的國有鋰鹽生產廠。2012年,蔣衛平再次賭上全部身家,耗資40億元搶在美國行業巨頭前收購鋰礦石巨頭泰利森,當時,天齊鋰業總資產只有15.69億元。
2016年,是蔣衛平第三次豪賭。這一次,天齊鋰業耗資40.66億美元收購SQM23.77%股權,并在2018年完成交易。這也是一次蛇吞象式收購,2017年底,天齊鋰業總資產為178.40億元。
兩次海外豪購,天齊鋰業晉升為全球鋰業三巨頭之一,其控制了全球最大硬巖鋰礦,成為全球最大鹽湖的第二大股東。
現在來看,蔣衛平贏了前兩把賭局,收購的泰利森資產也消化,而第三把賭局正面著難以消化的困境。
2019年,天齊鋰業實現營業收入48.41億元,同比下降22.4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簡稱凈利潤)為-59.83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簡稱扣非凈利潤)為-62.19億元。這是天齊鋰業上市以來最大規模虧損,也是自2014年以來的首次虧損。其中,對SQM的投資減值損失約為53.10億元。
這一投資的負面影響還在持續。2020年前三季度,天齊鋰業實現營業收入24.27億元,同比下降36.09億元,凈利潤-11.03億元、扣非凈利潤-9.74億元。公司預計,2020年全年,凈利潤變動區間為-22.70億元至-13.60億元。公司解釋稱,鋰化工產品銷售數量和價格、鋰精礦產品銷售價格與上年同期相比明顯下降,導致營業收入和毛利總額下降。同時,SQM業績下滑,導致投資收益下降。
此外,巨額財務費用也是天齊鋰業經營業績下降的重要推動力。
2017年,天齊鋰業財務費用為0.55億元,2018年、2019年分別達到4.71億元、20.28億元,2020年前三季度為12.86億元。一年財務費用高達20億元,公司業績勢必承受著巨大壓力。
與之相對應的是,天齊鋰業的經營現金流狀況也不理想,2017年至2020年前三季度,其經營現金流凈額依次為30.95億元、36.20億元、23.55億元、6.65億元,同比變動74.24%、16.95%、-34.95%、-51.94%,2019年以來同比大幅下降。
針對蔣衛平面臨的處境,一投行人士稱,天齊鋰業擁有全球品質最高的鋰礦和鹽湖,這是其核心競爭力。籌劃融資化解財務危機是蔣衛平目前的頭等大事,可以通過再度籌劃定增融資、引入財務投資者等途徑,逐步化解暫時的危機。
天齊鋰業具備融資條件。業內人士稱,全球對電動汽車和5G應用的需求推動鋰產品需求不斷擴大,鋰價上漲將具有可持續性。未來,天齊鋰業的經營狀況或將逐步好轉。(魏度)
關鍵詞: 天齊鋰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