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就要到了。往年,不少人選擇在這天遠足祭掃、懷緬先人。據報道,為避免現場祭掃引發聚集性疫情,近期廣東、江蘇、甘肅、天津、北京、山東等全國多地發文“暫停現場祭掃活動”,提倡家庭追思、網絡祭掃等方式,大力推廣“云祭掃”。
隨著清明節越來越近,可以預見,會有更多地方加入到倡導和推廣“云祭掃”的行列中來,也會有更多人欣然接受這種綠色、安全、文明的祭祀方式和理念。
事實上,“云祭掃”被社會認可,不只是因為這次前所未有的兇猛疫情。近年來,全國各地都在不遺余力地倡導移風易俗,積極引導文明祭掃,鼓勵群眾采取鮮花祭掃、網絡祭掃、居家祭掃等祭掃新方式。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技術給這種新風尚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清明“云祭掃”漸漸被更多人接受。同時,從消防安全和環境治理上看,“煙熏火燎”的傳統祭掃方式也不合時宜。
傳統節日之所以有綿延千載而不衰的強大生命力,恰恰是因為其能與時俱進,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傳承方式,但無論傳承方式怎么變化,其精神內核自始如一。作為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一個農時節氣與傳統節日的“雙肩挑”,清明在我國已傳承了幾千年,而在眾多清明習俗中,祭祖習俗最被看重。雖然清明節俗繁多、形式各異,但貫通于其中的核心價值乃是中華民族對生命的熱愛和關懷。人們對先人的追思緬懷,同時也是對傳承濟世德業、弘揚優秀家風的美好期待以及對人生價值和生命意義的深深思考。
清明時節,帶上一顆感恩、緬懷、敬畏、虔誠、沉思的心,通過網絡“云祭掃”,既可以表達對先人的追思之情,也可以撫慰和充實生者的精神和心靈。新的祭祀方式也一種是無形的情感培育,可以讓生者珍惜生命,承擔家庭及社會責任。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讓更多人更深切地體會到“自由呼吸”是多么可貴,生命是多么可貴。凡是有助于“自由呼吸”,有助于呵護生命的事物,我們都應張開雙臂去熱情擁抱,比如清明“云祭掃”,這不只是特殊時期的一種替代性祭祀方式,還將會成為清明的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