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省濟南市發布關于暫停清明現場祭掃活動的通知。當地民政部門發出倡議,呼吁市民為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選擇“云祭祀”等文明祭祀方式。根據民政部門統計,濟南市往年清明節現場祭掃人數約為57萬人,以玉函山為例,清明節三天祭掃量可達18萬人次,存在交叉感染的風險。
隨著清明節臨近,祭祀掃墓的話題也逐漸升溫。近年來,我國各地政府都在努力倡導移風易俗,大力推動文明祭祀模式,鼓勵民眾采取鮮花祭掃、網絡祭掃、“云祭祀”、居家追思等文明方式進行祭祀,以達到低碳減排、減少環境污染、減少火災事故等目的。然而,從實際推廣情況來看,雖然有越來越多的民眾接受文明祭祀,但依然未能形成普遍性的社會潮流,在清明節期間,各地依然面臨很大的交通管控和環境污染壓力。
如今,傳統祭掃習俗撞上了新冠疫情,在防控疫情的大環境下,為降低疫情傳播風險,各地均要求民眾遵守不聚集、減少出行、社交距離等,這使得清明祭掃成為需要重新考慮的問題。從現實情況出發,規避疫情風險是首要的,因此,更需要全面推廣文明祭祀模式。如此,不僅能夠滿足民眾的祭掃需求,亦能最大限度防范聚集性疫情,保住疫情防控成果。
作為普通民眾的我們也應該明白,傳統習俗并非一成不變,在非常時期,也要按照輕重緩急而有所取舍、有所改變。事實上,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已有很多傳統習俗被迫改變,春節拜年、走親戚、聚餐、團拜等傳統習俗都被迫暫停或者改為了其它方式。因此,祭祀活動同樣應該重于心而不拘于形,通過網絡獻一束花、上一炷香、點一支燭,頌讀祭文來寄托哀思,一樣可以達到祭奠先人、追思哀悼的目的。
其實,對于清明祭掃活動該如何變革,社會各界已經爭論了許多次。這個疫情迫使大家宅居抗疫的特殊時期,恰恰給了我們全面衡量傳統祭掃利弊的時間,也是一個全面推動文明祭祀的契機。
文明祭祀改變的只是祭祀的形式,并不是改變祭祀的內核。慎終追遠,不忘先人,是無論何時都不會改變的祭祀本質。
關鍵詞: 云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