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某在線旅游平臺2月25日發布的數據,全國目前已有超過300家知名景區開門接客,許多OTA(在線旅游平臺)亦悄然啟動跟團游。針對目前部分景區出現扎堆旅游情況,文旅部相關負責人日前表示,旅游景區開放不宜搞“一刀切”,應堅持分區分級的原則,對開放條件和必要性進行全面評估。
近來,由于疫情的影響,全國各地人們的生活都按下了持續月余的“暫停鍵”,讓很多人都感到憋悶。當下,正值春暖花開的季節,各大景區紛紛開張,也就為民眾提供了一個絕佳的釋放出口。也因此,2月23日,西湖景區結束臨時封閉后首個周末,斷橋游客量超5000人次。同期,北京香山游客激增,甚至出現堵車情況。全國各地,還有不少游客在游覽過程中選擇摘下口罩“暢享春意”。
景區有序開放了,民眾當然可以出去走走看看,舒緩一下一個多月來緊繃的神經。戶外行走,也能強身健體,本身也有助于繼續抗擊疫情。然而,正如專家已經反復提醒的,疫情尚未解除,絕對不能大意。一旦因為聚集而出現病毒傳播,就會破壞好不容易取得的成績。
因此,地方政府也好,景區也罷,一定要多一些戒懼之心,多一些謹慎之心,多一些克制之心。誠然,疫情發生以來,旅游行業受到嚴重的影響。在四十多天的“冰封期”里,很多景區不僅沒有收入,還要支付運營費用,這對他們的運營以及當地的經濟打擊不可謂不重。但越是這樣,越應該在開始放開時保持冷靜和秩序,以免功敗垂成。
須知,旅游業帶來的聚集,絕不僅僅是景區門口以及標志性景點的聚集,而是對社會生活全方位的牽引。餐飲、購物、住宿、交通等各個環節,都會因為景區開放而被傳導和帶動。這也是主管部門強調景區開放不能搞“一刀切”的深層考量。只有陸續開放,才有可能做到有序、可控。各地一擁而上,必然導致各個鏈條的全面吃緊,之前已經形成的防控局面也就會面臨嚴峻挑戰。一旦出現危機,那么旅游業開放掙回來的一點錢,可能需要全社會付出代價。
目前,已經開放的景區大多設定了最大接客人數,如2月27日恢復開放的武陵源景區就規定,疫情期間景區日接待量不超過去年同期接待量的50%,瞬間流量不超過最大瞬時流量的30%,團隊游客不超過30人。但問題是,這樣的設計模型只是一種理想化的情況。分散的、自主的民眾,不可能根據這個數據來安排行程。這就要求各地政府必須有一個明晰的制度設定與風險處置預案,堅決杜絕出現瞬間人員聚集的情形。同時,一般民眾也應該具備足夠的風險意識。當下,疫情還遠遠沒有過去,多一些耐心,多一些憂患意識,既是為自己負責,也是不給社會添亂。
其實,不管是群體,還是個人,往往都習慣于遺忘。記住教訓,要比放松警惕難得多。但是,不管記住教訓有多難,也必須守住底線。在這場抗“疫”中,我們已經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不能再因為一時不慎而繼續付出代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