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原本就飽受互聯網沖擊的實體書店“雪上加霜”。連日來,中國多家實體書店復工后,面對不復往昔的客流量,選擇開辟線上銷售渠道、尋求物流合作伙伴、探索社群變現等方式“云自救”,艱難戰“疫”。
資料圖:成都某書店內,員工正在給桌子消毒。 鐘欣 攝
一場線上秒殺活動結束后,成都方所書店店員金金(化名)把參與秒殺的書籍擺出并逐一消毒,聯系快遞寄出。金金所就職的書店位于成都太古里核心商業圈,極具現代感的設計讓這里成為當地最知名的文藝“打卡地”之一。受疫情影響,這間面積4000平方米左右的書店十分冷清。
“線下場景營造、選書陳列以及舉辦文化活動是我們的強項,疫情后我們開始琢磨如何將傳統強項搬到線上。”金金回憶,疫情期間,成都方所書店開通了線上選書微商城,店員們制作了“年度選書”“方所成都店宅家書單推薦閱讀”等優質主題書單與網友分享。在剛剛的秒殺活動中,《詩經·國風》《小朋友》《企鵝青少年文學經典系列》等圖書上線幾秒鐘便被粉絲搶光。
言幾又在成都的十家書店恢復營業后,選擇與外賣平臺合作,實現圖書產品的快速配送。“僅成都地區門店,每月平均要負擔一百余萬元(人民幣,下同)的房租和物管成本,壓力很大。”言幾又書店公共事務負責人周娟介紹,在加強疫情防控的同時,言幾又復工后線上線下聯動開發新的銷售系統。通過這個系統,此前一名患者在武漢“方艙醫院”閱讀的《政治秩序的起源》,在多個門店脫銷。
疫情后,為避免人員聚集引發交叉感染,新華文軒關閉了四川線下所有門店,成立了“疫情期間線上購書服務小組”。新華文軒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大利介紹,根據教育部提出的“停課不停學”要求,為滿足學生和市民的學習、精神文化需求,目前新華文軒已有30余家門店通過“線下門店開辟服務窗口+線上平臺售書咨詢服務”相結合的方式復工。
除了躋身黃金商圈的大型連鎖書店,讓一座城市充滿書香氣息的,還是星羅棋布在大街小巷里的小書店。全國中小書店聯盟書萌對1021家中小書店的調查數據顯示,疫情影響下有90.7%的受調查書店閉店停業,99%的書店沒有正常收入。
書商冉大(原名冉紅)從到處趕場擺攤,到開辦縹緗書局,如今已是成都小有名氣的古舊書商。“大書店有什么動靜可能還有微信公眾號告知,許多開了十多二十年的小書店,可能‘悄悄咪咪’(四川話默默之意)就關門了,也沒有人知道。”這位書商將自己的藏書拍照后上傳至某舊書銷售網站,他稱縹緗書局會堅持到疫情好轉,為了書庫里一本本塵封的書本,也為了生活。
為幫助實體書店在內的中小微企業,當前中國多地出臺了包括減房租、貼物流、補電費等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措施。此外,龍湖地產、萬達、仁和新城等多個地產公司或購物中心宣布減免疫情期間的部分租金。
“疫情期間宅在家的人們需要更優質的內容,這對于離消費者距離更近的實體書店也是一個機會。”在西南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王祎看來,在互聯網沖擊下依然能經營日久的實體書店,大多已經形成自身的特色定位和穩定客群,疫情期間應“轉型但不變色”,深度挖掘客戶需求,結合自身優勢,創新服務模式,把以往營造的線下場景和體驗轉變為線上的社群和溫度。同時,對于中小書店來講,可以考慮轉型社群內容運營商,而不只是“書籍搬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