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疫情的發展,部分一線醫護人員、市民出現了焦慮、恐懼、沖動等情緒,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湖北省荊州市開通心理熱線、編寫手冊、組建微信群,對一線醫護、病患及社區居民開展心理援助服務。荊州市社會心理學會會長舒聞銘介紹稱,早在1月28日,荊州市便開通了12355青春守護公益心理援助熱線,30名心理咨詢師24小時對一線醫生、醫院病患及社區居民,開展心理診療服務。
大災大難總會給社會造成巨大的心理陰影,無論是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還是對未來極度敏感的患者,又或是待在家中太久的普通民眾,盡管在心理問題上可能有群體性、個體化和層次性的差異,輕重程度也有所不同,但這種問題都會存在。
在防控一線進行救治的醫護人員自身生命安全存在危險,再加上超負荷所帶來的身體疲憊,多重因素會進一步加重負面情緒。有的患者在醫院隔離的時間太長,同時在治療過程中可能遇到挫折,也難免產生悲觀甚至暴躁情緒。同時,疫情對普通人的心理和精神也會帶來極大影響。
這些負面情緒若不能得到及時的消除,就很容易成為不確定性的風險。但目前而言,我國面對突發公共事件或者重大災難的心理干預依然存在缺陷,主要表現為整個社會重視程度不夠,相應的保障體系十分薄弱,專業化的機構和人員數量不足,在心理危機干預方面也有許多空白和盲區。
事實上,在重大突發疫情中,往往有兩個疫區,一個在現實中,一個在心理上。疫情所造成的身體傷害是顯性的,心理傷害則更加隱性,也很容易被群體性所忽略。但因為疫情而帶來的公眾心理應激反應,本身也應該成為疫情防控的內容,甚至決定疫情防控的成敗。
因此,無論是過去的經驗總結還是現實的需要,官方或民間開通心理咨詢熱線,對一線醫生、醫院病患及社區居民開展心理診療服務,都是在重整另一個“疫區”,是消除心理創傷而獲得心理安全不可或缺的手段。
對于一線醫生,需要及時跟蹤其心理狀態,對出現的問題要迅速給予解決,開展心理咨詢和疏導,讓他們消除心理壓力、輕裝上陣。對患者而言,保持樂觀與自信是提高抵抗力的前提,也是積極配合治療,并實現早日康復的基礎。因此,也需要安撫、關懷和打氣。至于對普通市民或個體的心理干預,在平日都是構建社會和諧的重要手段,在疫情防控期間則顯得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