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软件,青草青草久热精品视频在线百度云,久久精品午夜一区二区福利,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久久久

首頁 資訊 國內 聚焦 教育 關注 熱點 要聞 民生1+1 國內

您的位置:首頁>資訊 > 民生1+1 >

一斤蠶豆半斤殼!濕垃圾減量 源頭大戶怎么管?

來源:新民晚報    發布時間:2020-01-15 14:31:55

在上海,哪些地方是產濕垃圾的“大戶”?這些場所濕垃圾“減量”如何推動?多少農產品擁有“凈身入滬”資格?市民對“凈菜”接受度又是怎樣?濕垃圾是否有就地消納的良方……

1

垃圾減量 源頭大戶怎么管?

元旦前后,海岸君兵分多路,來到菜市場、超市、批發市場、蔬菜基地,進行了一番深入調查。

難點1

飲食愛吃新鮮

“7斤半牛蛙,53元。”

“幫我殺一下,頭、內臟和皮都去掉。”

在普陀區真北市場的水產區,金阿姨來到老劉夫妻的攤位上買牛蛙,準備回家做一道干鍋牛蛙。她告訴海岸君,殺牛蛙是技術活,自己不敢下手。更關鍵的,是一堆濕垃圾難處理。

“去頭去內臟,一共3斤9兩。”處理好的牛蛙再上秤,竟然減重近一半,不可食用的部分多達48%,讓人有些吃驚。遞過袋子,老劉還不忘問一句:“牛蛙皮和內臟要帶回家養花嗎?”原來,有些市民會帶走一些水產品的內臟,回家制作花肥。

金阿姨又走到了蔬菜區域。“給我一根萵筍,蓮藕也來一根,再拿幾根玉米。”海岸君看到,因為攤主提前整理過,萵筍頂部只留下了少數幾片葉子,根部也削去了外皮,但玉米卻包著幾層外殼。“很多人覺得玉米包著殼更新鮮更嫩,所以我們才會把它留著。”

回家后,金阿姨開始摘菜。

萵筍摘去葉子,再切掉一塊有點老的根部;

玉米剝去所有的外殼,輕輕扯下秧子;

蓮藕削去褐色的外皮;

芹菜要一根根去掉綠葉,再剪掉根須。

摘揀完畢,桌面上堆起了“菜葉小山”,而這些,僅是要做干鍋牛蛙和清炒芹菜兩道菜。

“這不算多的,如果是吃蠶豆的季節,剝一碗蠶豆,要裝兩馬甲袋的殼呢!”金阿姨說,上海人吃東西講究新鮮,自家三口人,每天做一頓三菜一湯,再加上各種果皮、骨頭,一天下來大概要扔掉超過一公斤的濕垃圾。“如果春天吃蠶豆,夏天吃西瓜,或者像今天殺個牛蛙,那就不止這點了。”

難點2

凈菜增加人工

在活蹦亂跳的牛蛙和新鮮的萵筍、玉米、蓮藕等蔬菜變成一道干鍋牛蛙之前,在它們走過生產基地、批發市場和小菜場等各個環節之際,能否攔下那一堆內臟和菜皮,從源頭就減量?海岸君來到蔬果基地和農產品批發市場,展開調查。

在青浦區的春昌蔬果基地,老王正在大棚里采摘生菜,時不時把外層的黃葉剝下來,扔在一邊,再把綠油油的生菜整整齊齊地碼放在筐中。“品相好才能賣得出去,像大白菜、青菜、生菜這些綠葉菜,我們在銷售前都會摘掉黃葉或者有蟲眼的葉子。但芥藍、萵筍等蔬菜,還是會留下一些枝葉,因為光溜溜的不美觀,影響銷售。”基地負責人告訴海岸君,這里的大棚每天會產出20噸蔬菜,基本都會去除外觀不佳的不可食用部分,損耗率約為二成,爭取“凈菜上市”。而這4噸菜皮會進入粉碎機,制成微生物肥料后撒入土地。

不過,并非所有的蔬菜在運出基地時都是“凈菜”。在上海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海岸君就看到了一車車從全國各地而來的“毛菜”。中午時分,李姐把小板凳搬到了幾大捆青蒜前,解開麻繩開始一根根整理。帶著泥的黃葉和外皮被快速剝落到地上,露出青白的根莖,歸成一堆后再扎起來。不遠處,十字路口的正中間堆著占地約一平方米的玉米皮,經營戶黃姐從麻袋里拿出一根玉米,熟練地掰斷根莖,再剝掉青皮,只留下最里面的兩層玉米皮。

為什么不在生產基地去皮去黃葉

?

“農戶不愿意。”

李姐告訴海岸君,剝皮去根,意味著投入更多的人工。“農民采摘的時候,是一大捧從地里拔出來的,簡單一捆就裝筐了。你讓他精挑細選?他才沒那個工夫呢。”

成本上漲

也是重要原因。比如毛菜的收購價是每公斤1元,挑揀后有了損耗,又花費了人工,價格就要漲到每公斤1.6元。收菜的販子一比較,很可能還是選擇價格低的,這不是吃力不討好?

此外,磕磕碰碰是長途運輸中難以避免的問題,老菜葉也起到了部分保護作用,更讓當地農戶“不舍得”去除。但到了消費者的手中,統統變成了“不能承受”的濕垃圾。

難點3

蔬果滯銷腐爛

每天少則七八次,多則十來次,老金都要開著垃圾車在上農批的市場里一圈圈轉悠,定時讓經營戶把垃圾丟出來。這天中午,他從一名水果經營戶的攤位上,收到了好幾箱表皮皺起、還布著霉點的火龍果,全部扔掉。

“賣不掉了,爛了,那就只能扔了。”海岸君看了看車上的四個垃圾桶,最多的就是腐爛的蔬果。老金說,每天收到的垃圾基本上分為兩種,一是紙盒、包裝紙、瓶子等,二就是各種不新鮮的蔬果,“要比菜皮多”,有時也會有腐壞的禽肉。

事實上,賣不掉的蔬菜水果,是流通環節的濕垃圾“主力軍”。一位超市從業人員告訴海岸君,因為難以精確預估每天的生鮮銷售量,蔬果、禽肉、雞蛋乃至于熟食的報廢,不可避免。“一般來說,會先打折促銷,比方說閉店前兩小時開始買一送一,再賣不掉就只能報廢了。”而在真北菜市,市場管理方也表示,每天會產生10噸左右的濕垃圾,除了爛菜葉等正常損耗,腐壞的蔬果也不在少數。

“如果按照訂單量供應,那就很少會產生損耗。但進入菜場、超市后,就容易發生賣不出去的蔬菜變成垃圾。”春昌蔬果基地的負責人表示,這也是基地近年來加大和新零售平臺合作的原因,從源頭上減少損耗,就是減少濕垃圾的產生。

2

凈菜入城,我們準備好了嗎?

“凈菜進城,垃圾出城”,這是一幅美好的愿景。據測算,推行“凈菜入城”,可以減少二至三成的城市垃圾,這可能是最大的源頭垃圾減量。然而,要推“凈菜入城”也不是非常容易,必須過習慣關、保鮮關、安全關等好幾道“關卡”。

習慣關

凈菜比不上毛菜新鮮

在走訪菜市場、超市進行調查的過程中,海岸君發現,很多市民對“凈菜”仍有疑慮。比毛菜更高的價格成本暫且不提,不少人坦言,從傳統消費習慣上來看,凈菜不如毛菜新鮮。“就說夏天吃蠶豆吧,現剝的豆殼可以看出新鮮度如何,但用塑料盒一裝、薄膜一封,感覺好像就不那么碧綠生青了。”黃阿姨的說法,代表了很大一部分市民的想法。

保鮮關

還沒有國家統一標準

其次,凈菜進城保鮮度如何,也是需要考量的因素。目前凈菜保鮮技術主要采用低溫冷鏈和薄膜包裝,部分或許還會用上抗氧化劑來減輕劣變。

而現在,我國的凈菜項目還沒有國家統一標準,凈菜加工、貯運、保鮮等商品化處理各地差距較大,需要相關部門盡快制定標準。

安全關

人工摘菜不確定性高

食品安全問題,也是阻礙凈菜推廣的一大難關。澳洲某超市曾經在售賣的免洗菠菜中,發現活體飛蛾,說明凈菜的食品安全問題全球都在關注。由于目前大部分凈菜是人工摘菜的,人為因素不確定性太高,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因此,企業若能研發出標準化、自動化的凈菜加工設備,監管部門若能加強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則“安全關”才能安然度過。

3

減量黑科技能幫多大忙?

垃圾減量的一大措施,在于要將濕垃圾從混合垃圾中干凈地分離出來,進行資源化利用。濕垃圾要“破袋”,以及末端資源化利用能力不足,是目前上海濕垃圾減量中的“痛點”。這些痛點,用“黑科技”能解決嗎?

不用破袋

垃圾分類時代,市民吐槽最多的,是每天扔濕垃圾成了煎熬——要把充分“發酵”的殘羹冷炙從塑料袋里倒出,一股濃烈的酸臭味撲鼻而來,還要與桶內五顏六色的剩飯餿水、嗡嗡飛舞的蒼蠅蚊蟲“親密對視”。而對于環保部門、小區物業來說,居民倒垃圾時干濕不分,還得派專人來管理,有時管不勝管。

為此,上海重要產品追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復旦大學教授鄭立榮團隊研發了一種可24小時快速降解的專用環保垃圾袋和源頭處理設備,濕垃圾可不用破袋直接丟棄至專用設備,無臭無味,徹底告別“破袋”。

更有意思的是,這款垃圾袋還有多個高科技。每只袋子上均有二維碼,每一只都有身份,都能跟蹤。鄭立榮介紹,團隊與德國博世集團聯合研制了指紋碼追溯技術,給每一個垃圾袋打印一個不可克隆不可復印的唯一身份信息,從而讓垃圾分類的質量可控制、全流程過程可追溯。鄭立榮坦言,通過垃圾袋的追溯信息,可以為垃圾分類的獎懲制度打下基礎。

就地減量 變成肥料

在復旦大學南區宿舍,近來出現了一個餐飲垃圾資源化處理站。墨綠色的外表、朝天的垃圾口,其中大有講究——垃圾桶周邊沒有了異味,傾倒進去的濕垃圾必須裝在一只特制垃圾袋內,一旦入箱即進行生物降解處理。不管什么樣的濕垃圾,一天內都變成了深褐色的肥料,被企業接收肥料的運輸車運走。

鄭立榮介紹:“運用這個處理設備,濕垃圾不出小區,就徹底被消滅在源頭。”說著,他從特制的垃圾袋里取出幾塊處理后的“垃圾”,果然沒有絲毫異味。他說:“分類后所有的有機垃圾,已經全都變成了這些像土壤一樣的東西,里面主要含磷和蛋白質、氨基酸等,是一種優質的有機肥料。”

據悉,今年3月起,鄭立榮團隊與光明食品(集團)有限公司旗下的上海牛奶(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國璨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等技術團隊合作,借鑒瑞典在垃圾處理領域先進的技術理念和成功模式,結合中國實際國情和團隊在物聯網區塊鏈領域的多年積累,研制了分布式有機垃圾源頭資源化處理設備與系統。

該設備采用高溫復合菌生物降解技術,可在24小時內快速將有機垃圾降解,殘留固體10%以下。此外,不產生任何廢液廢氣,周邊完全無異味,真正實現了零值排,甚至近在10厘米內都聞不到任何垃圾的異味,徹底改觀了人們對垃圾箱的傳統認知。

目前,這個餐飲垃圾資源化處理站已在上海多家企業的食堂使用。多個兄弟省市的相關部門也來接洽合作。接下來,處理站有望進入居民社區,取代傳統的垃圾箱。

瑞典經驗 值得借鑒

城市濕垃圾特別是餐廚垃圾具有產量高、有機質(尤其是油脂)含量高、含水率高、易生化、熱值低和處理難度大等特點,會對城市環境和居民健康產生嚴重影響。我國餐廚垃圾處理發展較慢,垃圾回收率低,處理能力弱,處理能力缺口大。根據我國前瞻性產業研究院的整理,我國餐飲垃圾2017年產生量為9972萬噸,相當于27.3萬噸/日;根據調研數據,我國已建成餐廚垃圾處理項目約120個,項目平均約為200噸/日處理能力,照此計算,我國現有餐廚垃圾處理產能不超過2.5萬噸/日,處理率不足10%,產能缺口較大。

反觀國外垃圾分類和回收最成功的瑞典,由于分類和資源化利用出色,導致垃圾不夠用,需要從國外進口。

瑞典政府通過很多超市提供免費的廚余垃圾專用袋,經過特殊工藝處理確保可以安全保存濕垃圾,但同時可以和食物一起快速降解,以便于資源化利用。

除了紙袋外,對于填埋的垃圾,還有可降解的塑料袋。為了避免氣味散出,居民還被要求將袋口封得嚴嚴實實。

相比之下,我們在垃圾資源化處理方面無論是在技術上還是在制度上,還有一段長路要走。中國現在每年產生約10億噸的垃圾,“也許,這一切都從一只帶著指紋碼的快速降解垃圾袋和一套處理設備開始。”鄭立榮說。

關鍵詞: 濕垃圾減量 科技

頻道精選

首頁 | 城市快報 | 國內新聞 | 教育播報 | 在線訪談 | 本網原創 | 娛樂看點

Copyright @2008-2018 經貿網 版權所有 皖ICP備2022009963號-11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 聯系郵箱:39 60 29 14 2 @qq.com

国产色视频网站免费| 国产乱人伦无无码视频试看|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最新| 免费国产裸体美女视频全黄| 在线观看人与动牲交视频无码| 曰的好深好爽好紧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