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春節,在大門上貼一副寓意吉祥如意的年畫,一直是中國自古以來的節日傳統。年畫,飽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與向往。近幾年,隨著傳統文化的不斷普及,年畫也開始再次受到人們關注,作為“年畫之鄉”的天津楊柳青鎮,更是以其木版年畫的獨特魅力,源源不斷地吸引著各方來客。
800年前,位于大運河畔的楊柳青鎮形成并逐漸繁榮起來,木板彩色年畫歷經歲月磨礪,不斷煥發新的光彩。“南有桃花塢,北有楊柳青”,楊柳青特有的文化背景,成就了年畫的獨特魅力。
楊柳青木板年畫創于明朝崇禎年間,在清雍正、乾隆至光緒初期間達到最盛,形成了 “年畫店鋪通坊皆是,畫牌相招彩幌遙對”、“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的繁榮景象。
木版年畫繼承了中國古代繪畫的藝術傳統,采用木版套印與手工彩繪相結合的方法,分為勾、刻、印、繪、裱五大工序。康乾盛世的繁榮、運河通航的發達、南北文化的交融,使得楊柳青年畫兼收并蓄、海納百川。2006年,楊柳青木版年畫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如今,面對高科技3D打印浪潮的沖擊,一批匠人一直在為楊柳青年畫的創新與發展努力探索。
“玉成號畫莊”第七代傳人張宏在采訪中表示,要讓楊柳青年畫走出博物館進入百姓的生活,在保留技藝的基礎上,應該對內容進行創新,并把年畫的形象與現代的商品進行大膽的融合,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通過這些商品上的楊柳青年畫,認識楊柳青年畫、喜歡楊柳青年畫,追根溯源再回到楊柳青,探訪真正的楊柳青年畫工藝,來做到對傳統楊柳青年畫的傳承。
張宏今年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創作的一幅“福”字年畫,結合了傳統年畫“四季花開”的樣式,融合了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元素,作品一經問世,大獲贊譽,因為工藝的限制,一度供不應求,連手稿的噴繪版都被臺灣的游客收藏。諸如張宏這樣的手藝人,在楊柳青還有很多很多,他們始終在為楊柳青年畫的發展和傳承做著不懈的努力。
為了更好地弘揚年畫藝術,讓更多普通百姓能夠有機會親自制作年畫,如今,楊柳青鎮也在保護原真建筑風貌基礎上提速進行文化旅游創新升級。游客可以在楊柳青古鎮,近距離接觸年畫制作,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種難能可貴的體驗。此外,游客還能體驗到剪紙、風箏、磚雕等一批古老手工藝項目,與傳統手工藝來一次零距離接觸。
據楊柳青鎮副鎮長王炳健介紹,目前,楊柳青古鎮正在推進國家5A級景區創建工作,未來將會帶給觀眾更多關于傳統文化的新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