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看來,人生識字的開始是啟蒙。但是對于這種識字和啟蒙,也有相當多的人并不認可,比較著名的是蘇軾,稱“人生識字憂患始,粗記姓名可以休” ,后來的魯迅更是直接改其為“人生識字糊涂始”。這些都是思辨性的討論。不過,科學研究得出的結論是,人生識字糊涂少,或者人生識字糊涂消。
近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團隊在《神經病學》(Neurology)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證明,相比擁有讀寫能力的人群而言,不識字的人群(從未學過讀寫的人群)罹患老年癡呆癥(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會高出2-3倍。換句話說,能識字讀書的人比文盲糊涂的風險大約要少2-3倍。這是對“人生識字糊涂始”的有力證偽,也為防治老齡化導致的大量老年性癡呆帶來一絲希望。
盡管目前國內外都有治療老年性癡呆癥的新藥物發現和可能進入臨床使用的消息,但是,人類對老年性癡呆的病理、病因等的了解和認知現在仍處于“糊涂”階段,因此,能有效治療老年性癡呆的方式和藥物可能還要等待較長的時間。但是,這項研究為預防老年性癡呆提供了一個選擇:如果想要防止因全球老齡化而出現的大量癡呆患者,掃盲是行之有效的一個重要措施。
全球現在約有5000萬老年癡呆癥患者,60歲以上的老年人的癡呆發病率為5%、75歲以上達8.26%、80歲以上高達11.4%,并且其中近60%生活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如果全球掃盲率提升,癡呆的發生率也會隨之而減少。
這項研究能從多個角度解釋這個問題。在對紐約曼哈頓北部地區接受教育水平較低的983名平均年齡為77歲的參與者進行為期4年的隨訪后,研究人員發現,237名文盲者中有114人(48%)患上癡呆癥,在識字的746人中則有201人(27%)患上癡呆癥。在調整了年齡、社會經濟地位和心血管疾病等因素后的結果顯示,在研究期間,不會讀寫的人群患癡呆癥的風險是能夠讀寫人群的2倍。一個更重要的結論是,人的讀寫能力與記憶和思維測試較高分數直接相關,而不僅僅是與閱讀和語言測試的成績相關。因此,閱讀或許在很多方面有助于增強大腦功能,從而有助于預防或減緩癡呆癥的發生。
這項研究結果與此前其他研究結論是相似的。除了運動、游戲、社交外,閱讀是預防老年性癡呆的一個重要方式,因為它能促使人去努力記憶、分析和思考。也因此,如果一個人是文盲或識字不多,不能順利地閱讀,就會減少思考,等于減少了大腦的操練和運動,癡呆也會較多地發生。
由此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為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要把掃盲當作一件極為重大的全球性戰略任務來完成。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研究所(UIS)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調查,世界上15歲(含)以上人群識字率為86.3%,全球約有7.81億成人文盲,女性約占1/3,全球文盲75%以上集中在南亞、西亞和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截止2015年,中國文盲率下降至3.6%,以14億人計算,文盲人口約5040萬。即便是美國,文盲人數也達3200萬。
因此,掃盲不僅對中國,也對世界各國意義重大。掃盲不只是為了讓人識字斷理,也在于能讓人們通過閱讀和理解來獲得更多的知識和技能,從而提升自己,勝任信息時代的多種技術工作,不僅促進全球經濟的發展,也能讓自己和家庭獲得更多的報酬,讓生活變得更好。現在,能夠讀書識字還有了預防老年性癡呆的效果,因此掃盲就更需要在中國和全球推進。
了解了這些,我們再來看“人生識字憂患始”或“人生識字糊涂始”的思辨,或許就會有新的感悟。文盲固然會讓人糊涂,但識字也有糊涂,不過兩者的糊涂并不一樣。即便不以預防老年性癡呆為目的,還是有更多的人會選擇擁有更多的知識,更何況能讀書寫字會減少真正意義的癡呆,對自己無疑非常有裨益。正如古希臘人的解釋,知識猶如一個圓圈,圓圈之內,是你擁有的知識;圓圈之外,是未知的世界。你識字越少并擁有的知識越少,你的圓圈就越小,你的煩惱和糊涂會較少。但是,你識字越多并擁有的知識越多,你的圓圈就越大,圓圈之外的未知也越多,煩惱和糊涂也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