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6月26日《工人日報》報道,線上登記搖號、實體店排隊抽簽、加價找海外代購……對很多人來說,想買到一雙熱門的運動鞋并非易事。火爆的球鞋已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以及獨特的營銷方式,甚至被炒出天價。瞄準這一商機,“鞋販子”會雇人在線上搶號、線下排隊,或通過不同渠道搜羅熱門運動鞋,以“低買高賣”的方式倒賣給消費者并賺取差價。在多重因素的助推下,近年來“爆款”球鞋的價格一再被抬高,少則是官方價格的幾倍,多則甚至幾十倍。
“一入鞋圈深似海”,天價球鞋刷屏來。長久以來,小眾的“球鞋文化”一直不溫不火,而近些年,這股浪潮加速外溢,乃至漸有愈演愈烈之勢。“抽簽買鞋”“炒作溢價”,市場的供求與價格信號,最能說明一切。而當品牌商要求“中簽”的消費者穿指定品牌的球鞋、服裝到實體店買鞋,這極其講究的“儀式”更像是對全世界宣示,買鞋并不是一件小事。運動球鞋的炒作潮品之路,被太多老玩家和新菜鳥擠得水泄不通。
在圈外人看來,商家的一波操作,完全就是饑餓營銷,買家動輒花費上萬“搶鞋”,是不可理喻的跟風湊熱鬧。然而,對于“鞋友”來說,他們自有一套自成一體的觀念,那些由球星背書、歷史淵源、設計美學以及精神符號所構成的獨特魅力,使得“買鞋”成為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從本質上說,搶購爆款球鞋,就是一種表達文化認同、建構自我獨特性、尋找社群歸屬的過程。簡單將之表述成“非理性消費”,也許并不合適。
“鞋友”買鞋,天經地義。只是就如其他火爆單品所發生的事情一樣,爆款球鞋也正經歷著尷尬,那就是小眾文化的大眾化,以及隨后不可避免的“被污染”“被矮化”。時至今日,一些熱衷于買鞋的人已開始抱怨,“購買球鞋的過程變得不那么愉快了”。原本少數人的游戲,隨著所有人一哄而上,擁擠不堪。一個根本性的追問在于,所謂“球鞋文化”到底是什么?又到底是誰的“球鞋文化”?
爆款運動鞋炒出天價,并不是孤立現象,其背后實則是大眾流行文化的分野與重聚:當大家都在尋找差異,就湊到了一起。一段時間以來,“小眾文化”被太多人當成了審美、娛樂、消費的新選項,卻在不知不覺間形成了嚴重的趨同效應。在此過程中,品牌廠商慢慢完成了從“產品提供者”到“文化策源者”的轉型。它們制造文化偶像和價值信仰,并最終將之培育成消費爆款,這個精心打造的產業鏈,對現代人的生活構成了強烈共振。
爆款的球鞋,豈是被炒出天價的呢?太多想標新立異的靈魂擠到了一起,又沒有足夠的耐心去培養一個愛好、習得一種文化,只想著用一雙鞋子、一件T恤就“拋光”自己,融入某個圈子,那么所謂潮品怎不奇貨可居呢?這一點顯然需要深思和審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