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深夜,遼寧大連警方發布公告:在甘井子區南關嶺一居民小區將網傳“女子半夜遭毆打”案件犯罪嫌疑人王某(男,31歲,大連人)抓獲。經初查,犯罪嫌疑人王某因與其女友感情糾紛情緒波動,酒后于22日凌晨路遇被害人吳某,對其使用暴力并強制猥褻。目前,犯罪嫌疑人王某對其犯罪事實供認不諱,警方正在進一步工作中。
該事件6月24日在網絡上曝光,經過兩天全網沸騰般的發酵,犯罪嫌疑人終于在25日深夜被抓獲,歷時一天多。嫌犯抓捕的速度,相比于網絡震動的幅度,也是大體相稱的。即便犯罪嫌疑人已抓捕,但仍有三個公眾關切有待回應。
其一,該事件6月22日凌晨發生,那么從22日事件發生到24日網絡發酵之間的這段時間,該案究竟處于一種什么樣的狀態?是否已經立案?相比于網絡曝光后的迅速破案,長達兩天多的時間,該案是否得到足夠重視?事實上,公眾目前有一種直接觀感:現象級的網絡熱度,對該案的迅速偵破,起到了近乎決定性的作用。而且從該案的細節看,無論是使用暴力或強制猥褻,都以達到必須立案且迅速偵查的地步。從目前的信息看,事發之后,該案是否得到了與其性質相符的嚴肅對待,是不明確的。
其二,根據警方通報,該女子傷情為“面部軟組織挫傷,沒有內傷,她的后腦勺、頭骨都無損傷。她在接受簡單治療后離開”。從描述看似乎并不嚴重。然而在視頻中該女子受到的暴力對待,以及畫面中傳來的“砰砰”擊打之聲,是許多人生活中幾乎從未見過的嚴重暴力。從常識判斷,受傷程度應當不輕。當然,這種生活經驗,未必符合醫學實證。但既然公眾疑問已經產生,那么也有回應的必要。女孩的遭遇令網友揪心,那么以信服的證據讓公眾放心,當然也屬于信息公開的題中之義。
其三,犯罪嫌疑人毆打、猥褻的行為已經極其惡劣,但之后引發的全網搜捕以及各地公安局的排查,更消耗了巨大的公共資源。這是否足以構成從重量刑的依據,也是民眾普遍關心的問題。相比于過去,當前信息社會的資源調動能力已大為增強,在司法實踐中,公共資源消耗納入量刑考核仍有待于進一步明確,該案無疑適合作為一個標志性范例。
該案在網絡上引發的天量關注,不只是一種出于天然的同情,也是對自身安全感的巨大震動。這種震動,絕不是用“女孩晚上早回家”之類的規勸就可以安撫的。在城市語境下,夜晚出行是不可避免、極為正常的情形。人們理想中的場景,是在城市街巷之中,任何暴力都不敢以如此肆無忌憚的情形出現;任何暴力、哪怕沒有網絡輿情的助力,都能夠被迅速地制服、清算。
從這個角度看,相關部門理當就該案的進展進一步發布信息,回應民眾的關切。人們關心的是受害女孩的身體狀況,是犯罪嫌疑人即將到來的法律裁判,也是社會安全感究竟會通過怎樣的機制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