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花費450元通過網絡問診平臺向兒科醫生咨詢,得到的回復卻是“最好帶孩子來看一下專科門診”,這樣的回復讓用戶覺得“貨次價高”。記者搜索發現,類似的投訴可以找到不少,主要集中在“互聯網問診醫生的回復慢、回復內容對治療沒有幫助”幾個方面。
網絡問診是通過網絡提供醫療服務和信息,一般是通過網站或醫療健康類App進行。這一新事物的出現,是基于信息時代網絡技術更加先進,也基于人們的健康意識逐漸增強,有病早治,無病早防。再加上,實體醫院病人多,掛號難,問診時間短,而網絡問診則簡單便捷,收費相對較低。于是,一批醫療服務平臺吸引大量醫生加入,提供在線診療在內的收費服務。
按照等價交換原則,在患者付費情況下,醫生應給病人提供有價值的回答才是公平的。然而,當患者花費數百元在線問診,醫生卻建議到醫院就醫,如此在線問診無疑等于問了白問,花了冤枉錢。如此一來,網絡問診的意義究竟有多大?患者又是否能像網購一樣,不滿意直接給醫生“差評”?這些確實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必須承認,在線問診不能代替到醫院看病。疾病要得到確診,西醫需通過“視、觸、扣、聽”,中醫需通過“望、聞、問、切”等基本步驟來綜合分析和判斷,一些疾病還應進行必要的儀器檢查。僅通過在線診斷,醫生是不太可能就給患者開處方或提供用藥建議的。如此看來,患者在線問診,得到的答復是到醫院就醫,似乎沒毛病?也不是。在線醫生至少應與患者進行多個回合的問與答,幫助患者了解可能所患病癥的基本概念,以避免患者盲目就診。病人到實體醫院看病后,在線醫生應在以后的一段時間里通過網絡問診的方式隨診。
換言之,網絡問診要能給患者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給患者提供一些實際幫助,而非僅變成在線醫生給實體醫院招攬患者的手段,用一些網友的話來說,網絡問診不能變成“有償問路”——到哪個醫院就診,不能變成給醫院引流的工具。收費的網絡問診平臺如果摻雜了太多商業算計,走的就不是一條良性發展道路,終究會被患者拋棄。當然,患者也不要過度追捧與依賴網絡問診,只將網絡問診結果作為參考。單純依賴網絡問診,很容易導致誤診、貽誤病情等嚴重后果。
作為平臺來說,應賦予患者不滿意直接給在線醫生“差評”的權力,以此約束醫生給患者提供有價值的回答。相關部門更要將在線問診切實監管起來。據報道,當前,網上問診平臺正在快速擴展中,不少平臺是否具有執業資格難以考證,而平臺內的醫生身份更難以分辨,有些解答者竟不是正規醫生,自然只會讓患者到醫院就醫了。因此,對網絡問診的法律規范、監管設施、管理措施等應盡早建立健全。在監管中,也應注重提升患者對互聯網醫療的辨別能力,了解什么樣的病能在網上看,什么樣的醫生能給自己開藥,什么樣的平臺才能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