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記者在湖北武漢暗訪了一家曾被多次投訴的微整形工作室,其店主不但四處出診進行微整形手術,而且開設“微整形醫生”的速成班培訓課程。店主和學員稱,她們沒有整形醫師資格證,沒基礎的學個三五天可以上崗,干這一行比干任何一個行業掙錢都快,進200塊錢的貨賣2000塊錢,一年掙一兩百萬很正常。
整容整形行業的類似亂象,相信大家早已不再陌生。今年年初,貴陽一名19歲少女隆鼻手術時意外死亡,時隔不久,安徽阜陽23歲網絡女主播因整容失敗跳樓自殺,都曾引發廣泛關注,且將整容行業亂象的嚴重危害后果暴露無遺。
不過如此次媒體記者暗訪顯示,整容亂象背后,一方面是極低的從業門檻,沒有基礎的學三五天就能夠上崗,從業者的素質和水平參差不齊;另一方面是近十倍的行業暴利。
高收益低門檻的誘惑下,難免會有很多非專業人士鋌而走險,哪怕沒有從業資格,也要冒著傷及健康的風險為那些愛美的消費者整容動刀,甚至通過相當業余的培訓來斂財。
面對如此混亂的行業格局,指責消費者不理性并不合適。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事實上隨著“顏值經濟”的火熱,整容整形已經是一種相當常見的行為,談不上有何不齒。比如日前有媒體調查顯示,近三成人認為顏值直接影響收入,且00后中有13.33%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微整類花費最高??紤]到整容市場的高速增長,更得對其中存在的亂象進行針對性的治理。
留意新聞可以發現,圍繞整容相關的糾紛,多發生在整容機構。一般正規醫院也有整容整形類手術,且往往由有資質的外科醫生來完成,安全系數更高。然而市場上的大部分整容業務其實都是由整容機構完成,而這些機構很多都是私人作坊或者工作室,掛著美容美體的招牌,且沒有醫療機構許可證,甚至是分散在各類居民摟中,給監管造成了極大的困難。
此前半月談曾報道,整容行業的暴利甚至催生出一些“游醫”——美容美甲店提供場地,“游醫”來注射動刀,以此規避監管風險。整個行業的亂象還不止于此,包括一些有正規資質的整容機構,它們所使用的各類所謂韓國進口藥物,也屢屢被曝光是三無假藥。頻繁上演的整容失敗維權案例,正是行業亂象疊加的結果。
而且得注意,當下整容業的受眾正在逐漸低齡化,00后更加注重自己的外形外貌,容易被一些整容機構和網紅的營銷宣傳套路所誤導,踏上高風險的整容整形之路。這個消費群體識別風險的能力本身就比較低,維權意識還不夠成熟,一不小心就成為無資質的整容機構圍獵的對象,甚至陷入“美容貸”等金融騙局,被連環收割。
學三五天就能上崗整容,表面上看,是源于市場需求快速膨脹后形成了巨大缺口,魚龍混雜的從業者得以進入,但說到底還是監管力度和行業發展速度脫節的結果,由此導致一些美容機構打擦邊球,在沒有醫療許可的前提下,暗中進行整容整形的醫療項目。所以要治理首先就得嚴格審核美容機構和從業者的資質,將整容整形按照醫療項目進行高規格的監管。
眼下正值高考結束,每年高考季,都會掀起一波考生整容的小高潮。對于那些有整容需求的考生,呼吁其理性和家長多溝通,同時更重要的是相關部門從監管層面對整容業進行嚴加治理。一味放任整容業繼續野草生長,遲早會坑害更多愛美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