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晚,銀保監會就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發布征求意見稿,要求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實行分類管理,區分公募和私募理財產品,同時將單只公募理財產品的銷售起點由目前的5萬元降至1萬元。作為資管新規的配套細則,這份征求意見稿將會怎樣影響我們的生活?
銀行理財門檻大降
20日晚間,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辦法》),要求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實行分類管理,區分公募和私募理財產品,同時將單只公募理財產品的銷售起點由目前的5萬元降至1萬元。
融360理財分析師劉銀平表示,門檻大幅降低使得銀行理財更加“平民化”,可以容納更多的投資群體,同時也可以緩解銀行的資金來源壓力。
不過,值得留意的是,銀保監會最新發布的《辦法》與“資管新規”一致,過渡期為自本辦法發布實施后至2020年12月31日。這或意味著短時間內銀行理財的門檻很難立即從5萬元降至1萬元。
投資范圍擴大
除了門檻降低外,新規對理財產品投資單只證券或公募證券投資基金提出集中度限制,比如每只公募理財產品持有單只證券或單只公募證券投資基金的市值不得超過該理財產品凈資產的10%。
此前,面對普通投資者的理財產品嚴禁投資證券市場,但此次的《辦法》提出了對于投資證券市場的具體規定,無疑拓寬了銀行理財的投資渠道。
《辦法》也對于公募和私募理財的概念做出了具體的解釋,如公募理財產品面向不特定社會公眾發行,風險外溢性強,在投資范圍、杠桿比例、流動性管理、信息披露等方面的監管要求相對審慎,私募理財產品面向不超過200名合格投資者非公開發行,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較強,投資范圍等監管要求相對寬松。
防范“虛假理財”有招
此前,羊城晚報記者曾多次提醒投資者,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都可以根據編碼通過中國理財網查詢產品信息,以確保產品真實性。
值得留意的是,《辦法》規定銀行將延續現行做法,在全國銀行業理財信息登記系統對理財產品進行“全流程、穿透式”集中登記。
這意味著,銀行只能發行已在理財系統進行登記并獲得登記編碼的理財產品。投資者可依據該登記編碼在中國理財網查詢產品信息,核對所購買產品是否為銀行發行的正規理財產品,有助于防范“虛假理財”和“飛單”,加強對投資者保護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