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7月12日電(童笑雨)中非木雕文化的碰撞,將會產生什么樣的火花?7月12日,“非洲藝術家木雕創作交流活動”成果展在浙江杭州啟幕,來自非洲的15名木雕藝術家在浙江進行為期30天的交流后,完成了30余件木雕作品。
“本次展出的作品,絕大多數是非洲學員在浙江期間創作的成果,是融合了中國元素和非洲本土特色的木雕作品。”中國美術學院藝術設計職業技術學院院長趙燕說,這不僅是中非文化的交流互鑒,更是跨國交流藝術碰撞的結晶。
哈桑作品《中非聚會》。 童笑雨 攝
中非兩地的文化交流由來已久。作為文化部首批“對非培訓基地”,浙江省文化館自2013年起,就相繼承辦了多項中非交流活動。此次展覽,就是6月啟幕的木雕創作交流活動的成果。
據悉,本次展出的木雕作品主要包含人物雕像類、動物雕像類、圖騰和面具等類別,也融合了諸多的中國元素,來自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塔馬拉姆·姆皮伊·哈桑(下稱“哈桑”)創作的《中非聚會》就是其中之一。
流暢的線條,細膩的刻畫,環成一圈的猴子造型不細看,很容易令人聯想到中國敦煌壁畫中的飛天造型。“非洲的木雕是粗獷的,但中國,尤其浙江的木雕是細膩、紋路十分細致,所以在這一次的創作中,我也有所借鑒。”作為第二次來中國交流的非洲木雕藝術家,哈桑坦言,每一次來,都會讓自己看到中國木雕不同的一面。
Sossa Kouassi的作品《女人的責任》。 童笑雨 攝
哈桑的感慨,得益于本次交流活動的課程設置。從元代青花瓷藝術到傳統木雕花板語義,從菩薩造像紋飾演變到應物象形、因材施雕的中國雕刻理念,授課期間,由中國美術學院和浙江工藝美術大師組成的資深專家團“傳授”了頗多的中國元素。
此外,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劉小平還在授課過程中介紹了如何利用木料原有形態和肌理因材施雕。Sossa Kouassi來自科特迪瓦共和國,堪稱是中國雕刻理念的“模范畢業生”。
他在人物雕像作品中,刻畫了一個叼著煙斗的中國老人形象。“本來這塊木頭中間有一個洞,但是劉小平老師告訴我們要因材施雕,所以當時就想到了用煙斗做掩飾。”說話間,Sossa Kouassi把煙斗拆了下來,展示著他的創意。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另一個作品《女人的責任》中,也將應物象形做得淋漓盡致。“這件作品表達的是母親十月懷胎的艱辛,所以有些部位我們沒有打磨,這也是劉小平老師所說的‘在創作后期減少打磨保留刀韻以及粗獷的張力’。”
作為本次木雕交流的授課專家,杭州工藝美術大師劉小聰坦言,看似是非洲藝術家獲取中國木雕知識,但事實上,這是一次中非兩地木雕藝術家思想文化交流之旅。“這是一個雙向的過程,文化只有在交流互鑒中才能迸發火花。而中非民眾只有相互了解對方的文化,才能互相增加理解,促進民心相通,為雙方的合作創造新的增長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