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誰把萬噸污染物倒入母親河?——公安機關偵破系列固廢跨省傾倒長江案的背后
新華社北京6月27日電(新華社記者熊豐、姜剛 )為降低成本,不法企業把危險廢物層層轉包給無處理資質的中間商;為非法牟利,中間商操縱跨省轉移,肆意將危險廢物、一般固廢等傾倒在長江水域中、掩埋在灘涂堤壩上……以鄰為壑、異地排污,哺育滋養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竟成為不法分子跨省轉移工業污染的大通道。
今年以來,公安部部署長江流域11省市公安機關開展集中打擊整治長江流域污染環境違法犯罪行動,已偵破刑事案件150起,抓獲犯罪嫌疑人510名。
數量龐大、危害驚人,跨省轉移工業垃圾來自何方?
2017年7月22日,長江航運公安局蕪湖分局銅陵派出所接到舉報稱,有人將危險廢物和固體廢物非法轉移傾倒至銅陵江邊灘涂、大堤。當時正值汛期,現場已被淹沒。洪水稍退,民警現場勘查提取到紅褐色土壤,后經鑒定為危險廢物。隨后,公安機關進行立案偵查,定為“10·12”污染環境案。
在江灘發現疑似危險廢物后,民警從陸路運輸尋根源,調查得知貨主是通過某物流平臺與司機直接建立聯系。經反復摸排,警方鎖定,直接參與跨省運輸疑似危險廢物的司機朱某與張某,兩人一致交代,“貨物”來源于浙江省嘉善縣的寶勛精密螺絲有限公司。
2017年11月7日,民警趕到嘉善縣,在廢物堆場上發現大量與傾倒在銅陵江灘的“污泥”及包裝袋一樣的物質,墻上還標明“危險廢物”的字樣。案情逐漸明朗:2016年開始,嘉善縣這家精密螺絲有限公司一直將酸洗污泥交由無處置資質的中間商聯系處置。
公安機關調查發現,2017年5月,浙江籍犯罪嫌疑人涂某東、李某紅在未向當地環保部門報備、未取得危險廢物轉移聯單的情況下,伙同浙江嘉善寶勛精密螺絲有限公司姜某清、銅陵籍犯罪嫌疑人汪某平,非法將62.88噸酸洗污泥從嘉善運到安徽,傾倒在長江堤壩內。
2009年嘉善縣環保局出具的關于寶勛公司的環境影響報告書的批復中,記者看到,該公司廢水處理污泥屬于危險固廢,應當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的要求,委托有資質的單位進行處理,危險廢物與一般固廢分類處置。
然而,寶勛公司在明知犯罪嫌疑人李某紅不具有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的情況下,將酸洗污泥交給李某紅等人處置。在未開具危險廢物轉移聯單的情況下,從2016年7月27日至2017年5月21日,通過犯罪嫌疑人李某紅,涂某東、劉某桂聯系當地接收方,在江蘇和安徽銅陵共非法傾倒處置酸洗污泥達1085.83噸。
層層轉包、環環漁利,跨省傾倒產業鏈如何形成?
2013年以來,安徽省公安機關偵辦跨省非法轉移、傾倒、處置固體廢物污染環境案件涉及固廢量為4萬余噸,其中陸運占28.6%,水運占71.4%。
警方查明,當前在蘇浙滬等經濟發達地區,在一般固廢、危廢處置能力飽和的情況下,出現了許多“環保服務公司”,假借廢物利用之名,行非法轉移傾倒之實。同時,一些企業為降低處理成本,罔顧環保責任,形成了一條跨省非法轉移、傾倒的黑色產業鏈。
“浙江嘉善寶勛精密螺絲有限公司與杭州一家公司簽訂了危廢處理協議,每噸處理價為1550元。為了‘節約’成本,他們找到了這些中間商按每噸約300元的費用,來處理這批污泥。”“10·12”案專案組民警徐廣偉介紹。
“最開始是我每個月8500元打包,幫寶勛公司處置酸洗污泥,后來劉某桂跟寶勛公司簽訂了合同,處置酸洗污泥改為300元每噸了。”長期以處置廢物為業的犯罪嫌疑人李某紅向警方交代。
警方介紹,沿海地區工業發達,固體廢物產生數量驚人,但正規企業處理能力不足,一些固廢甚至危廢便走入“旁門”。源頭企業負責人通過當地“環保服務公司”低價轉包,依托網絡平臺發布廢物運輸信息。“環保服務公司”負責人再轉包給當地接收人,運輸車或運輸船按偽造的轉運聯單上的接收地,向江蘇、安徽、江西、湖北等地非法轉移傾倒、處置危險廢物和一般固體廢物等。
非法傾倒固廢卸貨快、價格高,受到少數不法船主的“青睞”。在長江上曾被查獲攔截的一位船主說,他平常運廢鋼等散貨比較多,尾泥是第一趟,他看中了尾泥運輸時間短、價格高等特點,因為廢鋼一噸26元,尾泥一噸要多3元,而且聯系人承諾到了碼頭就能卸掉,其他貨物有的要等1個多月。
記者在一些傾倒現場看到,這些固廢被直接傾倒江灘或抵岸轉陸路運輸,傾倒在干涸的魚塘、深溝、深坑等廢棄地。辦案民警介紹,直接傾倒江灘的,多數選擇在汛期,長江水流量大,利用夜間傾倒,廢物稀釋、滅失快,不易被發現。抵岸轉陸路傾倒的,則主要集中在冬季夜間。“一般來自江浙的固體廢物,上面要用3米土覆蓋,上面還要栽樹。”負責當地接收的犯罪嫌疑人汪某革說。
犯罪隱蔽、點多面廣,公安機關將持續依法嚴厲打擊
記者走訪了解到,公安機關此次查處的上萬噸工業垃圾,涉及江蘇、浙江、上海、安徽四省份的嘉興、無錫、蘇州、銅陵、蕪湖、馬鞍山、合肥、蚌埠等八市若干污染源、傾倒點和接收點。
據辦案民警介紹,此類犯罪沿江各省份均有發生,尤其是中下游發達省份發案較多,但目前也呈現出由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轉移、由東線向西線轉移的特征。主要犯罪地多集中在省界、市界、縣界等區域。污染源以化工、造紙、醫藥、印染、采礦、冶煉、垃圾處理等重點行業為主,一些企業日均非法排污數十噸,非法排放的污染物超標成百上千倍、重金屬等有毒物質含量奇高,嚴重破壞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
此外,非法“產業鏈”由運輸、接收、傾倒等環節組成,每個環節分工明確,有的貨主、運貨人、接貨人甚至互不見面,聯絡主要靠移動網絡,給查處增加困難。在江浙等地,有的不法分子對污染源、接收點、傾倒點“了如指掌”,幾個中間人分頭聯系污泥源頭企業、收貨方,再聯系車、船和卸貨地點,有組織地向欠發達地區“轉移”。
曾滯留在長江銅陵段上運輸固體廢物的船主告訴記者,這些污泥在貨物裝載地要“拼裝”,一條船上可能有多家企業的工業垃圾,并“看風頭”與接貨方聯系,隨時更換接收點。“哪里查得不緊就往哪里去。”一位船主說,他的900噸污泥裝了兩天多,就是這家企業幾噸,那家企業幾噸,拼滿了就走。
“中間人往往通過電話聯系就可以隨時變換接收地,哪里風險小、方便卸就運到哪里卸。”徐廣偉說,有的船舶在長江上漂泊時間少則1周,多則達1月有余,甚至更長時間,直至傾倒完為止。另外,為追求利益最大化并逃避打擊,中間人通常將危險廢物和一般廢物混裝,給警方取證帶來難度。
警方還查明,2017年5月底,犯罪嫌疑人李某紅、涂某東伙同犯罪嫌疑人汪某平、汪某革等人通過長江水路運輸313.28噸膠木非法傾倒在長江銅陵段上江村江邊。經深入摸排,在此還曾傾倒了3船共計2525.89噸固體廢物。通過溯源查證,該批污泥來自江蘇吳江地區9家源頭企業。
記者在銅陵市義安區上江村長江江灘傾倒點看到,有個水塘被工業垃圾填埋得只剩下一小塊,旁邊白色工業垃圾隨處可見,到處散發刺鼻的污泥味。辦案民警告訴記者,此處已查實傾倒的固體廢物2700余噸。由于汛期會被江水淹沒,堆放在此的固體廢物數量,遠超已查實的數量。
記者了解到,公安部近期會同有關部門開展長江經濟帶固體廢物大排查,對涉嫌犯罪的堅決予以依法打擊,針對工作中發現的漏洞和薄弱環節,及時向有關部門提出意見建議。推動將船舶、運輸人員信息納入監控平臺,充分依托物聯網、大數據技術,及時發現查處可疑船舶和可疑活動。強化執法司法聯動、固化完善環境資源司法保護機制,及時研究解決罪名適用、證據標準等執法疑難問題,統一執法尺度。
公安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安徽“10·12”系列案件,是一起典型的非法處置傾倒固體廢物污染環境的案件。在公安部統一指揮調度下,各相關省份公安機關同步聯動,強力破案攻堅,有效斬斷了犯罪利益鏈條,有力打擊震懾了長江流域污染環境違法犯罪。下一步,公安部將繼續會同有關部門持續深化打擊整治工作,形成有力震懾,嚴防違法犯罪反彈。同時,緊緊圍繞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充分發揮公安機關職能作用,強化責任擔當,積極主動作為,堅持對各類環境犯罪“零容忍”,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成美麗中國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