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規草案現場公告展今起向公眾開放
副中心首次劃分36個家園街區
《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草案現場公告展今天將正式向公眾開放,迎接市民預約參觀。昨天,北京青年報記者參加媒體采訪日活動提前探訪公告展,從展板可以看到,規劃依托水網、綠網、路網,將城市副中心劃分為12個民生共享組團和36個美麗家園(街區)。
據介紹,本次規劃圍繞“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現代化城區”的發展目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逐步形成了“美麗家園”的概念,并進一步從提升宜居舒適水平、科學配置資源要素、促進新老融合發展等方面提出了規劃策略。規劃還堅持問題導向,針對交通、職住、環境等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標本兼治、綜合施策,科學配置資源要素,努力建設未來沒有城市病的城區。
城市副中心規劃范圍為原通州新城規劃建設區,總面積約155平方公里,與外圍拓展區覆蓋通州全區約906平方公里。2017年2月通州區五項普查數據顯示,全區常住人口約144萬人,其中城市副中心約86萬人。綜合考慮城市副中心現狀86萬人口規模、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等因素,規劃落實承接中心城區40萬至50萬常住人口疏解的任務,提出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人口規模控制在130萬人以內。
規劃以組團和家園為單位,加強公共服務配置,突出生態優先與文化傳承,不斷提升城市副中心的宜居舒適水平。依托水網、綠網、路網,將城市副中心劃分成為12個民生共享組團和36個美麗家園(街區),根據人口容量和服務需求,因地制宜配置各類設施,在每個街區設置一處家園中心,將部分公共設施適當集中設置、混合布局,就近滿足居民的居住、就業、交通、教育、文化、醫療、休閑等需求,將街區營造成為生活便利、富有活力的美麗家園。
市規劃國土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由市民中心——組團中心——家園中心——便民服務點構成的公共服務體系,將讓居民從家步行5分鐘可以到達便民服務點,享受便民商業、小微綠地、兒童游戲、老年看護等公共服務;步行15分鐘到達家園中心,就近滿足教育、文化、醫療等需求,享有一站式社區生活服務,實現一刻鐘社區服務圈全覆蓋。
亮點
生態
重點規劃城市綠心
規劃顯示,城市副中心將營造自然宜人的濱水環境,貫通約163公里連續濱水岸線,將超過四分之一面積、約40平方公里濱水空間打造成生態化、人性化的活力地區。同時,建設17處面積10公頃以上的大型公園,重點規劃建設面積約11.2平方公里的城市綠心,建成大尺度城市森林公園,實現森林入城,高水平建設劇院、圖書館、博物館等一批精品力作,建設最具亮點的市民活力中心。加強公共空間管控,構建連續貫通的公共空間,對垃圾桶、候車亭、人行天橋等街道家具進行精細化設計。
加強文化傳承方面,規劃深入挖掘通州歷史文化底蘊,構建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體系,以大運河、燕山南麓大道水陸兩線串聯各類歷史文化遺存,營造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人文環境。
交通
綠色出行比例達到80%
規劃倡導綠色出行,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由以車為本轉變為以人為本,實現綠色出行比例達到80%。
規劃還提出,大力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建設步行和自行車友好的城區,構建連續舒適的林蔭路步行系統,營造舒適宜人的街道空間尺度,加強道路綠化,實現街區道路100%林蔭化。堅持軌道交通引導城市發展,實現居住區與重點功能區之間軌道一次換乘即可到達,內部公共交通通勤時間控制在30分鐘以內。構建舒適便捷的小街區、密路網,新建地區街區尺度控制在150-200米,實現路網密、節點通、快慢有序。
職住平衡
新增18萬套住房
規劃提出,堅持住有所居、居有所安的住房體系,健全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增強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為此,以職住平衡為導向,城市副中心將新增住房約18萬套,適當提高以公租房為主的保障性住房和以共有產權房為主的政策性住房比例,動態調節住房供給,實現住房供需平衡、職住就近平衡。此外,城市副中心還將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提高固體廢棄物處理處置能力,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覆蓋率和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回收利用率達到45%。
新老城區融合
民生共享組團劃為3類
規劃將城市副中心12個民生共享組團劃分為更新改造、城鄉統籌、創新示范3種類型,制定差異化的公共服務保障策略,統籌調配各組團的職住關系和公共服務,促進環境品質提升和資源要素公平合理分配,滿足不同人群的生活需求,推動新老城區空間、功能、社會深度融合。
空間層面,在老城區做好城市修補和生態修復,加強系統銜接,實現新老城區水網、綠網、路網內暢外聯、互聯互通。為老舊小區增補小微綠地,推進停車位改造和市政設施擴容。
功能層面,強化新建區主導功能建設,推動老城區產業升級,為老城區復興注入新的發展活力,吸引本地居民就業回歸,提供更平等的公共服務,更宜人的生態環境。
專家觀點
如何規劃好12個組團36個家園?
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杜立群表示,本次規劃綜合考慮現狀條件和發展目標,對各街區功能和規模進行統籌安排,在城市副中心內設置了12個組團,并再次劃分為36個家園,因地制宜配置各類設施。
他稱,各個家園把人的公共生活,比如上學、就醫、活動、購物、休閑,都用一種公共空間組織起來,形成5分鐘、15分鐘的生活圈。這樣一種社會組織方式,符合“千年之城”的要求。
“區別于以往規劃通過交通干道劃分組團,本次城市副中心規劃用‘藍綠’公共空間把組團組織起來,所以在規劃中提出了‘一帶一軸’。”杜立群介紹,在不同的組團之間,通過設施服務環把12個組團聯系起來,每個組團的功能是不同的,通過設施服務環把公共服務、交通、地鐵線組織在一起,形成有機的、高質量的空間支撐體系。
如何建設沒有“城市病”的城區?
為規避“城市病”的發生,杜立群表示,在產業轉移方面,規劃首先要提升城市副中心產業吸引力。“根據調查結果,目前大概有70%以上的勞動力不在城市副中心而是在中心城就業。規劃在三大主導功能的基礎上進一步把功能精準化、細化,使疏解任務精準到除了人要搬過去以外,產業必須也能夠疏解到城市副中心,從而解決一大部分職住平衡問題”。
未來,副中心承接中心城區將增加40萬至50萬人,但現狀的公共服務水平與中心城區、全市其他的區相比,有些方面仍存在差距。對此他表示,本次規劃加強了通州教育、醫療、養老、體育、文化等方面的公共服務配套水平和配套建設。基本滿足幼有所學、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弱有所扶、住有所居六個方面的民生保障服務體系。此外杜立群認為,規劃還采取了小街區、密路網的方式,解決交通擁堵的問題,使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成為一個健康有序的城區。
城市副中心如何實現藍綠交織?
如何實現城市副中心藍綠交織,水城共融?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長胡潔表示,沿六環和一般的主要道路兩邊,可以留出生態綠帶空間,道路兩側的生態保護綠帶都是連續性的。“我們為六環大概布置了10個重要節點,每個重要節點都有大樹、植物、綠色空間、咖啡廳等,這些服務點結合起來,不光滿足人使用的舒適度,同時要滿足生物多樣性和動物的遷徙功能。”
此外,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長惲爽建議,城市副中心應打造一些特色空間,讓這些特色空間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惲爽表示,城市副中心的“一帶、一軸”的交匯點,希望能夠成為未來副中心特別重要的一個城市客廳——展示副中心風貌的一個集聚點,因為它北側有副中心站和新的行政辦公區,南側有城市綠心和新建的公共文化建筑群,包括劇院、博物館、圖書館等,這些都是能夠體現副中心新的城市風貌和城市氣質的建筑,希望給大家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
(記者 李天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