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脖子病”在醫學上被稱為“地方性甲狀腺腫”,曾是生活在內陸地區人們常患的一種疾病,主要由于“碘”攝入缺乏,導致甲狀腺功能減退。然而,隨著“含碘鹽”的普遍推廣,雖然地方性缺碘的人群明顯下降,但在臨床中“大脖子”的孩子卻并不少見,難道這些孩子真的是因為缺碘嗎?為此,記者專門請教了南京市兒童醫院內分泌科顧威主任醫師。
孩子“大脖子”,也可能是甲亢
“我們前兩天剛收了一例‘大脖子’的8歲男孩兒,家長就是發現孩子最近脖子變粗了,吃得多卻逐漸消瘦,就診時家長就問,孩子是不是缺碘”,顧威醫生回憶道,“其實這孩子是甲亢(甲狀腺功能亢進癥),免疫系統發生變態反應,甲狀腺炎引起的腫大,與缺碘沒有關系。”
近年來,“甲亢”患兒比“甲減”發病率有所增加,是在遺傳、感染、精神壓力等誘發因素下甲狀腺合成釋放過多的甲狀腺激素,造成機體代謝亢進和交感神經興奮,引起大脖子、進食多、消瘦,很多孩子還會出現心慌、出汗多、關節疼、情緒煩躁等癥狀。
治療甲亢,需要打持久戰
通常來說,兒童甲亢確診后需持續服藥2—3年,并長期隨訪。說到用藥,顧威醫生表示:“兒童甲亢的治療,不首選手術和放療,口服藥物治療是最穩妥可靠的方法,所以家長一定要嚴格遵醫囑給孩子用藥,定期復查。臨床就碰到有些家長,擔心藥物有副作用,一旦孩子情況好轉,就暫停用藥或自行減量,導致孩子甲亢反復發作,這對孩子來說有很大的風險。”“甲亢”反復發作或拖延治療,會因甲狀腺素分泌過多、累積,導致甲狀腺毒癥,嚴重者可引發心臟病、眼病、肌病等并發癥,同時還會引發心理問題。
因此,如果孩子出現“甲亢”相關癥狀,家長一定要引起重視,及時帶孩子去醫院檢查,確診后必須遵醫囑長期服藥、隨訪,并且盡量低碘飲食,避免劇烈運動,有規律的生活,保持良好的心態和穩定的情緒,直到病情完全康復。
此外,顧威醫生還提醒,孩子出生時最好做“新生兒篩查”,及時、早期發現甲減,避免影響智力和生長發育,甲狀腺功能異常的孩子應定期隨訪,尤其是有甲狀腺家族史的孩子,隨著孩子的成長應做好甲狀腺功能監測,及時發現異常。(張艾萱 吳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