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付業興
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往往會受到來自同輩群體的影響。同輩群體因在年齡、興趣愛好和價值觀念上具有更多的相似性,影響力甚至可能超過父母和教師。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15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6.8%的受訪者覺得同輩人對自己的影響大。在受訪者看來,同輩群體帶給自己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人際交往、三觀塑造和社會認知上。青少年時期被認為是同輩影響最大的人生階段。57.6%受訪者認為同輩人間的適度差距可以激發個人內在動力。更好地發揮同輩人的積極作用,62.5%的受訪者建議家長為孩子選擇更好的群體環境,60.3%的受訪者認為社會需要為有益的同輩群體交往創造條件。
受訪者中,00后占0.9%,90后占28.7%,80后占53.6%,70后占13.0%,60后占3.2%。
青少年時期被認為是同輩人影響最大的人生階段
蔡斌現在在上海工作,老家在河北。高中時,由于性格較為內向,蔡斌和同學、朋友沒有太多社交。上大學后,經過老鄉介紹,蔡斌加入了學校的舞蹈社團,認識了許多同齡人。“我們每周在固定的時間一起練習舞蹈,我因此交到了幾個非常談得來的朋友。”蔡斌說,他大學期間受到身邊同輩人的影響很大,性格也開朗了很多。
90后青年張鵬(化名)對記者說,他的一些觀念、想法明顯受到身邊朋友的影響。“填報志愿、選專業的時候,我對工科專業了解不多,但身邊很多學長學姐都選擇了工科專業,他們當中還有人順利申請了出國讀書,我也受他們影響選擇了工科專業。”張鵬認為,同輩人對自己有比較大的影響,尤其是在中學和大學階段。
調查顯示,76.8%的受訪者覺得同輩人對自己的影響大,其中18.9%的受訪者覺得非常大。青少年時期(47.5%)被認為是同輩人影響最大的人生階段,然后是童年時期(25.7%),接下來依次是青年時期(16.7%)、幼年時期(5.4%)和中年時期(4.1%)。
在某事業單位工作的袁彤(化名)是家中的獨生女,袁彤覺得同輩人對自己的學業和就業選擇影響比較大。“我剛上大學時參加了很多社團,不知道怎么平衡好課外活動和學習的關系。后來我認識了一個大四的學長,他把學生工作做得特別好,成績也很棒,后來保研了。他給了我很多建議和指導,讓我少走了很多彎路”。
袁彤還回憶說,她讀研時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就業迷茫期,后來在實習中認識了一個比自己大5歲的姐姐,得到很多職業選擇方面的建議。“我們本科和碩士都讀了不同的專業。我一直擔心自己專業基礎不扎實。她告訴我要在專業的基礎上注意多發揮自己的獨特優勢”。
調查顯示,同輩群體帶給自己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人際交往(56.6%)、三觀塑造(47.3%)和社會認知(42.8%)上,其他還有:情感交流(38.7%)、興趣愛好(30.0%)、脾氣秉性(29.6%)、人生規劃(23.8%)和道德規范(15.2%)等。
袁彤坦言,隨著自己慢慢長大,很多事情不便和父母交流,同齡人成為她尋求支持和幫助的主要群體,“現在在工作上、感情上遇到困惑,我會首先找朋友傾訴”。
張鵬則表示,由于父母是老師,他能夠得到比較好的家庭教育,受到來自家庭和同輩人的影響是差不多的。
調查中,36.2%的受訪者覺得同輩人對自己的影響超過了父母和老師,40.3%的受訪者覺得沒有超過,23.6%的受訪者表示說不好。
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韋慶旺告訴記者,小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有一個教師影響、同輩群體影響逐漸上升甚至超過父母影響的過程。“到青年時期,同輩群體影響已經很大了,因為他們更多地以同輩群體為參照,跟同輩群體交流,很多事情已經不跟父母和老師說了。這種影響是必然的,如果一個青年主要還是受父母和老師的影響,反而不一定是好事”。
韋慶旺認為,同輩群體的影響首先表現為對個體自尊、自信的影響。“沒有同輩的認可,甚至跟同輩群體不一樣,可能都會給個人自尊和自信帶來不好的影響”。
57.6%受訪者認為同輩人間的適度差距可以激發個人內在動力
上海某高校法語專業學生李玖(化名)對記者說,她學的專業需要平時多下功夫練習,有時她會產生倦怠。“而班上有幾個同學非常勤奮,始終堅持,我看到優秀的人在努力,也會受到影響抓緊時間學習”。
袁彤說,父母一直非常重視她的學習環境。“他們覺得校風好的學校,班里的同學也能相互促進。剛上大學時,我媽媽還提醒我說,交友要慎重,盡量多和一些眼界寬廣、自律的人交朋友”。
調查顯示,57.6%的受訪者認為同輩人間的適度差距可以激發個人內在動力,54.6%的受訪者認為同輩人之間更容易相互激勵和促進。不過,也有57.8%的受訪者指出同輩群體之間可能會攀比和出現不良競爭,29.7%的受訪者覺得不良的同輩群體圈子會產生負面影響。
李玖認為,孩子幼年時期,同輩群體會發揮怎樣的作用,也受家長引導方式的影響。“我小時候并不會主動向身邊優秀的人學習,中學時還比較叛逆,但我父母沒有把‘別人家孩子怎樣怎樣’掛在嘴邊,比較注意教育方式。后來我上大學接觸的人多了,也開始有意識地向優秀的人學習了”。
張鵬覺得同輩對個人的影響有時會變成壓力,引起攀比,“大多數人都會與同輩人比較,因此個人需要管理好自己的社交圈,掌握度,逐漸形成自己的價值判斷”。
更好地發揮同輩人的積極作用,62.5%的受訪者建議家長為孩子選擇更好的群體環境,60.3%的受訪者認為社會需要為有益的同輩群體交往創造條件,49.3%的受訪者覺得學校需要加強德育和價值觀引導,38.4%的受訪者建議個人要明辨是非、擇善而從,遠離不良群體。
韋慶旺認為,避免青少年因為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而對同輩群體產生補償性逃避認同,需要加強對他們的心理疏導和自尊自信的培養。“學校、家庭和社會應該創造包容、多樣性、鼓勵展示獨特自我的氛圍,讓青年的自尊自信更多建立在個體內在的標準之上。具體來說,可以通過多渠道傾聽青年的心聲,為他們提供學習以外的、自我表達和展示的平臺。加強心理咨詢,支持和擴展以興趣開發和自我展現為目標的各種同輩群體的健康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