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桂小筍
越來越多經營能力較差的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遭遇了投資者“用腳投票”,股價和市值不容樂觀。
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4月14日,有53家公司的股價收于2元以下,跌進“1元檔”,其中,*ST大集股價跌破1元,*ST華訊股價收于1.03元,狀況不容樂觀。
低價股大多存在多重風險
在這些股價跌進“1元檔”的公司中,大部分是ST類公司,而且,有不少公司此前早已發布過公告,提示過相關風險。
例如,因2020年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負且營業收入低于1億元人民幣,期末凈資產為負值,財務會計報告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審計報告,*ST華訊自2021年4月30日披露2020年年度報告后已被繼續實施退市風險警示。若公司2021年年度報告中出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負且營業收入低于1億元人民幣”或者“期末凈資產為負值”或者“度財務會計報告被出具保留意見、無法表示意見或者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其中任一因素,公司股票將終止上市。
而股價的走低,讓這些公司“面值退市”的風險也隨之而來。不過,上海明倫律師事務所律師王智斌認為,面值退市危機只是表象,真正的內因在于公司基本面的全面崩壞。
“準退市”公司自救不易
除了這53家股價走低的上市公司之外,還有一些公司已經往退市的道路上邁了出去。
以*ST濟堂為例,由于2019年、2020年度財務報告被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了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公司股票已于2020年7月1日起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并于2021年4月30日繼續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如公司2021年度觸及相關條款,公司股票將被終止上市。根據中國證監會做出的《行政處罰決定書》,公司2017年度至2019年度虛增凈利潤,追溯調整后,2017年至2019年連續三個會計年度凈利潤均為負,且公司2020年凈利潤也為負,并被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了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上述事實顯示,*ST濟堂2017年度至2020年度的財務指標可能實際已觸及交易所原《上市公司重大違法強制退市實施辦法》規定的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情形。
“公司連續虛增利潤誤導投資者,已經收到證監會的行政處罰相關告知書,這是股價是否重回1元都無法改變的事實,即使不踩面值退市的紅線,重大違法強制退市的‘刀’也依舊在頭頂懸著。”王智斌對《證券日報》記者說。
*ST濟堂曾發布多個公告透露出公司的“自救”意識。例如,4月2日,*ST濟堂發布公告,稱實控人李青等高管計劃于公告披露之日起12個月內通過上交所集中競價方式增持公司股份。擬增持數量合計為310萬股至620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0.22%至0.43%。
增持計劃發布之后,也有財務人士在和《證券日報》記者交流時提及,公司當前的狀況并不樂觀,高管的增持計劃能否執行,也需要投資者關注。
“規避面值退市并不意味著公司平安,此前公司高管拋出的增持計劃,也要關注是否真的進行,還是光動嘴‘忽悠’市場,目前也有不少投資者咨詢如何向公司索賠的事項,并表示密切關注公司的狀況,將在合適的時機提起訴訟,要求公司及相關主體賠償損失。”王智斌對《證券日報》記者說。
(編輯 上官夢露)
關鍵詞: 公司股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