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殷高峰
“自從去年10月‘高層裝配式組合結構新體系及抗震研究’課題簽約立項以來,我們和西安交通大學人居學院孫清教授團隊密切配合,積極開展高層裝配式組合結構高性能創新體系研究及抗震設計關鍵技術攻關,目前已申報專利1項,發表論文1篇。”4月7日,陜西建工—西安交通大學未來城市建設與管理創新聯合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聯合研究中心)辦公室副主任趙炳震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據《證券日報》記者了解,自項目開展以來,趙炳震和同事把工程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來,由孫清教授團隊立足具體工程為課題開展方向和研發工作“把脈”。“這種‘科學家+工程師’模式讓技術創新及成果轉化更具前瞻性、科學性和可實施性,研發效率更高了。”趙炳震表示。
陜西建工這種“科學家+工程師”模式,正是陜西加速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一個探索。
針對性技術研發
“當時,我們的4名工程師和西安交通大學的12名教授、研究生組成團隊,希望充分利用組合結構與裝配式結構的工程特點,解決傳統裝配式混凝土結構自重大、施工復雜等問題,提升裝配式建筑全壽命周期性能,推動建筑工業化創新發展。”趙炳震說。
據了解,孫清教授和趙炳震博士參與的團隊是聯合研究中心組建的15支“科學家+工程師”隊伍之一。
去年8月,聯合研究中心面向全國分批發布了12個方向共36個科研課題,經評審立項課題19項,涉及建筑光伏一體化、裝配式建筑、智慧建造等行業前沿。
目前,各課題組均已組建“科學家+工程師”團隊。“企業工程師提出科研課題、高校等科研機構的科學家進行針對性研究的‘科學家+工程師’模式是提升科研成果轉化的有效途徑,既能鼓勵企業參與技術研究,持續增強創新能力,又能讓智力資源精準響應產業鏈和創新鏈上的技術需求,將科研成果高效轉化為生產力。”陜西建工總工程師時煒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科學家來自高校科研院所,工程師來自企業。科學家掌握前沿理論,工程師了解行業痛點;科學家擅長“前端”科技研發,工程師熟悉“后端”產品開發,這種研發團隊模式優勢互補,可以避免研發和市場脫節,確保科研成果接地氣、能落地,打通科研成果走向市場的“最后一公里”。
“聯合研究中心將通過‘科學家+工程師’‘名校+名企’的新模式,圍繞行業重點領域、難點痛點、前沿技術,進行‘卡脖子’關鍵技術攻關,助力秦創原建設。”時煒表示。
加速推動
秦創原的全稱是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是陜西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轉化特區,于去年3月底成立。
秦創原的誕生,和陜西的科教資源有關。
陜西省是科教大省,現有高等院校109所,各類科研機構1340家,國家級園區平臺324家,國際創新合作平臺71個,兩院院士69人。但從“科教大省”升華成“科技強省”,面臨著科技成果轉化不夠等問題的挑戰。
而據《證券日報》記者了解,陜西建工“科學家+工程師”模式的實踐,已經成為陜西推動秦創原平臺建設,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的一個重要抓手。
在陜西省政府新聞辦于3月30日舉行的秦創原創新平臺建設的新聞發布會上,陜西省科技廳副廳長王軍透露,陜西于3月27日公布了首次遴選的200支“科學家+工程師”隊伍,主要聚焦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能源化工、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與人工智能、生命健康、農業等,與陜西組織實施的23條產業鏈關聯度達77%。
其中,企業牽頭占比達到了78%,加大了對省屬國有企業、擬上市企業的支持。并在政策上加強對秦川機床、陜西建工、陜汽集團等與高校合作共建新型研發平臺、探索校(院)企合作新模式的支持。同時,鼓勵高校院所科研人員帶成果、帶技術、帶團隊創辦領辦企業,支持科研人員加快成長為企業家。
(編輯 孫倩)
關鍵詞: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