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羅仕 通訊員 傅旭宇
圖/受訪者供圖
“當下的家長們普遍存在一種焦慮感,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斷的內卷’雞娃’,大部分卻忽視了對孩子的德育教育,而德育恰恰是當下青少年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一直努力在探索并踐行用書法這個載體,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內容,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讓孩子在練習書法的過程中,能夠陽光、自信、積極向上,對人生有志向,對生活有追求,對社會有貢獻。”盧真君說。
盧真君是一名青年書法教育老師,平常說話頗有幽默,一聊起教育的話題,他就變得“嚴肅”起來。用他自己的話說,他是一個在教育界摸爬滾打了十多年的教育從業者,教育在他眼中是一份莊重發光的事業。
“會寫字”與“寫好字”是兩個概念
盧真君生長在農村,小時侯每逢村里有紅白喜事主家就會請當地書法好的老先生幫忙寫些請帖或是聯對,那時候那些先生的鐵畫銀鉤就非常吸引盧真君。
“那時就很喜歡看他們寫字,對這個很感興趣,覺得寫得一手好字,就能得到村民們的尊重,就覺得了不起,當是也不知道這個就叫書法,只管他叫寫毛筆字的。從那時起就讓我有個想法:寫字寫得好能受人尊重,我一定要寫一手好字。” 他回憶起小時候說。
“會寫字”與”寫好字”是兩個概念,盧真君的書法真正走入正軌是在他成為學校書法社團的社長之后,“當時社員們有老師指導,所以他們水平都比我高出許多,完全是專業水平,而我只是能寫好字;但我發現他們寫楷書隸書的人很多,全社都沒人寫草書,因此當時我告訴自己,只有劍走偏鋒練好草書,才能彎道超車,技壓群雄,于是在老師的鼓勵下便開始勤奮的訓練,同時因為擔任社長的壓力,也主動自學書法理論,研讀書法史,也就是從那時才正式算走上書法這條道路。”盧真君說。
番禺,是盧真君事業的真正起點。2009年,他來到番禺,在一所外來子弟工學校任教,真正開始教授孩子學習書法,那時他擔任五年級實驗班的班主任,利用每周五下午的時間教全班學生學習書法。“那時候教孩子們學習書法,不是想讓他們能拿多少獎,只是因為子弟學校的孩子大部分都沒有條件上興趣班,教他們書法就是想著能培養他們一個陪伴終生的興趣愛好,讓他們更好的寫好字。我最欣慰的是直到現在依然還有不少孩子有練習書法的習慣。”
書法是載體,教書育人才是內核
如今,盧真君在番禺開了一家書法培訓機構,他認為目前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重技能而輕德育,造成如今的孩子普遍心理比較脆弱,心理承受力弱、無欲無求追求“躺平”的比比皆是。對于很多家長,人格品格的塑造的重要性遠不及一次獲獎,一場考試。這些現象,盧真君都看在眼里,讓他一直思考該如何去改變這種現狀。
盧真君說起對此的見解:“大量的補習和興趣班使得孩子們缺少朝氣,流露出的是一種疲憊,不但叛逆且沒有志向。”盧真君對此感觸頗深。“我在教育過程中,就想引導孩子明確為何而奮斗,為何而努力,為何而讀書,讓他們能找到清晰的人生定位,能夠積極進取。我也想讓孩子們從小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學習書法技藝,通過走入書法的世界,從中找到自己的快樂,由書法走進自己內心。書法是一個教育載體,我就想借助書法這個載體來達到育人的目的,讓孩子首先成為一個人格品格健全的人。”
“我最開心的不是看到孩子們書法寫得有多好,而是他在練習書法的過程中成長了,或是通過我的課堂改善了自己與父母之間的關系,或者他們在練習書法的過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這是我最大的成就感來源。我并不是培養孩子以書法為生,而是想看到孩子成長,哪怕只是最為細微的改變,對他的人生帶來些許影響。”
教育要尊重個體的差異性
對于孩子們來說,天賦有差異、學習能力也有強弱、家庭情況更存在更是千差萬別,同樣的內容有的孩子學一遍就學會了,有的孩子要學三遍五遍。然而,當下社會卻鮮少有家長能正視這種差異,大多以同樣的標準要求孩子的學習成績,也就出現了無數“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孩子”始終是別人家的,如何有針對性地教好自己家的孩子,才是應該思考的。
“我們碰到過有些孩子不服管教,不愿意學習,很叛逆。在教育這些孩子的過程,我們做得最多的事是跟家長溝通,因為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環境,存在問題的孩子,多半家長的教育方式是存在問題的,通過跟家長的溝通,改變他們的教育模式,在根源上找問題。教育的核心不應該僅僅是改變孩子,抹殺他們的個性,而是要改變教育方式。”在他看來,教育應該是有溫度的。
“有一個孩子我教他的時候七歲,第一次來的時候寫得亂七八糟,當時還有點生氣,但是經過幾次課程之后,我才發現這個孩子性格比較活潑好動,專注力也特別差,加之對書法字形的結構能力比較差。我就有意識的教他章草,練了幾年章草之后,我再回頭教他練習楷書。最后反而成為了同齡人中學習書法的佼佼者。如果他一來就讓他練顏體或者楷書,是很難練得出來,這就是‘因材施教 因性而教’,教育要尊重個體的差異性。”盧真君翻出一張書法作品說:“這是他寫的,他現在也已經過了書法十級了。”
讓書法薪火相傳,讓德育深入人心
在盧真君的課堂上,對學生有課前三問“今天來這里做什么,今天應該怎么上課,今天有什么目標”。課后還有三思“這節課認真了嗎,這節課學到什么,還有哪些不懂”。通過三問三思讓孩子們端正態度,上課更有目標,訓練更加刻苦。課堂上,他的教學也并不局限于書法的教授,而是讓孩子們既能把中國字寫好,同時也將中國傳統文化延續下去,書法只是一個載體,其內容是國學經典,裝載的是文化。”說到這里,他拿出厚厚一疊學生練習作品向記者展示,上邊寫滿了國學經典和警世格言。
“現在越來越多孩子愿意學習書法,許多家長也在我們的鼓勵下和孩子一起學習書法,與孩子共習,形成良好的家庭書法氛圍,一起傳承書法,這是一個可喜的變化。”盧真君說。
近些年,盧真君一直在默默做公益教育,他開設的教師公益班已經連續開了五屆,最長的公益班是一年,用他的話說,他的目的就是通過讓中小學教師學習書法,讓他們這些擁有更多能量的一線教師去影響他們的學生,傳承更多的人,讓書法薪火相傳,讓德育深入人心。
“今后,我希望通過自己的綿薄之力,改變身邊的人,由點及面對教育和傳統文化傳承都能有所貢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先通過自己的踐行影響周邊,進而影響番禺或是更廣闊的地域。也希望通過自己對教育的堅守去影響同行,為這個行業貢獻自己的力量。”盧真君滿懷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