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國內高校實施「非升即走」政策飽受爭議,這一政策本是來源美國高校預聘-長聘制(Tenure-track)的聘任制度。但卻因為在預聘期間,國內一些高校「只走不升」的操作,讓青椒們苦不堪言。
盡管前置預聘期的爭議不斷,但無論國內外,「長聘」對于高校教師的優勢都不言而喻。
但最近在美國,「終身教職」這一鐵飯碗也開始被打破。
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的副教授 Carl Disalvo 發布一條推文,說本校的終身教職后評估有了新玩法。
圖片來源:推特
迪教授在推文中不無遺憾地說:眾所周知的終身教職,在本校自此絕矣。在隨后的回復中,他還說考核年年有共分五大項,任何一項中得分 1 或 2,則有可能進入考察期,有可能被解雇,這令他在情感上很難接受,他已看見一出悲劇正在上演。
這種打法和國內互聯網大廠「末位淘汰制」一致,根據員工的業績給出評分和定級,排在末位的,不好意思,將失去晉升和加薪的資格。
圖片來源:推特
「如果連終身教職都取消,學術自由的保障從何談起?大家又憑什么愿意接受低于業界薪水的辛苦工作?」這條推文在美國學術界引起熱議。
董事會可以直接解聘教授
嚴格說來,佐治亞理工學院施行終身教職后評估,早就是板上釘釘的事了。
早在去年 10 月,佐治亞州的大學系統就已經出臺了新政策。新政策中有兩項變化:
一是對教授的評估除了研究、教學和服務外。現在,佐治亞州的教授需要證明第四類的能力:學生的成功(student success)
二是依托終身教職后評估的結果,在制度上許可高校的管理部門在沒有教職工參與的情況下,直接解聘終身教授。
政策一出,北美學術圈一片嘩然。美國大學教授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AAUP)直接警告說佐治亞州的這一舉動,將破壞保護學術自由的風氣。
圖片來源:推特
管理部門并非相關專業領域內的人,這很可能出現誤判。佐治亞州大學已有超過 1500 名教授簽署了反對情愿書。
然而從 6 個月后的現狀來看,這些反對的聲音都沒能阻止打破「終身教職」制度的滾滾車輪。
爭論了半個世紀的「終身教職」
不少人認為在美國高等教育界拿到終身教職,就是拿到了鐵飯碗,只要不犯大錯,一輩子都不會失業。但事實上,并非萬事無憂,還需要應付終身教職后評估(post-tenure review)。
1915 年,美國大學教授協會 AAUP 剛成立,便提出以終身教職制度來保障學術自由的重要主張。百余年來,美國高校的終身教職制度逐步完善,成為美國對現代高等教育的貢獻之一,為維護學術自由做出巨大貢獻。
但針對終身教職制度的質疑,同樣由來以久。
圖片來源:AAUP 官網
上世紀 70 年代初,美國戰后一代逐漸成為社會中堅,在嬉皮士運動等眾多思潮和價值觀流行。同時,美國也因一系列原因陷入經濟危機。
在思想和經濟的雙重背景下,美國社會普遍對保障學術自由的終身教職制度產生質疑,認為這些知識分子沒有對社會帶來足夠的貢獻,卻衣食無憂,每日優哉游哉地追索「閑逸的好奇」。時任美國總統的里查德·尼克松竟然說:教授是敵人 (the professors are the enemy)。
美國前總統尼克松 圖片來源:網絡
1972 年,路易斯·瓦卡羅(Louis Vaccaro)撰寫了一篇討論終身教職制度弊端的文章,他設想應在拿到終身教職后的第三、第八、第十五年末進行定期評估。這被認為終身教職后評議的最早文獻。
終身教職后評估制度的支持者指出制度本身是一種發展性評估,能夠識別出教授學術生涯中的某些失誤,從而幫助教授進行更合理的未來規劃。
但反對者則認為這種制度非常容易成為一種法理性評估,將會成為機構解雇教授的證據—— 教授們的觀點非常一致,終身教職的評估或許是必要的,但絕對不能作為一種終結性的評價,更不能作為解雇教授的手段或依據。
隨著政府投入的持續減少和戰后「嬰兒潮」衰退帶來的生生源不足,上世紀 90 年代,終身教職后評估在美國高校迅速流行,相關的制度也主要創建于這一時期。到 2000 年,已經有 37 個州的州立高校已經或正在制定終身教職后評估制度。
搖搖欲墜的教授終身制
早在十年前美國最大的公立大學之一的得克薩斯州大學就扛起了新世紀終身教職后評估的大旗,并在實際操作中「嚴格把關」—— 共有 5268 名教職員工必須面對 6 年一度的考核。
作為推行終身教職后評估的急先鋒,曾在新冠疫情中喊出「老年人可為國犧牲」的德州副州長共和黨人丹·帕特里克(Dan Patrick)在今年 2 月還試圖推動一項立法,試圖用法律形式徹底結束德州公立高校的終身教職制度。
這套組合拳非常粗暴:新人新辦法,絕對不再給終身教職;老人老辦法,年年參加終身教職后評估。
甚至在國內,打破教授終身制鐵飯碗的情況也在悄悄萌芽。今年 3 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劉慶生教授曾在個人的科學網博客上說,我國東部一所著名大學對已經通過考核的長聘教師繼續實施「嚴格」的考聘管理,對一些他們認為「不合格」的教師實施「職稱退步」管理舉措,即正高退為副高,副高退為講師。
其實早在 2005 年前后,我國就陸續有地區宣布實行聘任制度,打破教授終身制。據人民網報道,2005 年,作為江蘇省試點高校,南京工業大學采取了「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的做法,對新增的教授和副教授崗位試行了聘任制的試點工作。按規定,不合格的教授及副教授將被解聘或降級聘任。
沒有限制和評估體系的「鐵飯碗」毫無疑問會養懶人,但對于高等教育來說,終身教職是體現其價值獨特性的一個象征,能夠保護教授們在研究和教學中能夠不受干預地創造和傳播有效和可靠的知識。這也正是學術自由的價值所在。并且某些深奧的領域通常需要花費數年來鉆研,同時意味著巨大機會成本犧牲。終身教職為風險較大的長期項目提供了空間。
在大刀闊斧地取消終身教職的改革中,背后是否有健全且合理的的評價體系,是否還能讓高校教師們「有一張安靜的書桌、一份安心做學問的底氣」,這才是首先要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