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我以母校為榮,明日讓母校以我為榮”,即便心懷這個夢想的學生,最終仍舊不能成為母校的榮耀,擁有這個動力、這個目標也值得鼓勵。
我國約有3000所大學,除了清華北大、南大浙大這類耳熟能詳的大學外,更多的是像“小透明”一樣的普通本科大學,雖然他們的知名度不高,但對教育作出的貢獻不可磨滅。
中國大學共分8個檔次,能考上前5檔的都算學霸,你的目標在哪檔?
隨著考研熱度的提升我們不難發現,越來越多的普本生希望通過考研能考入更高檔次的大學,不得不說這一躍雖然難,但是對未來發展的好處不容小覷。
中國大學共分8個檔次,位于第一個檔次的共有9所高校,除了清華北大穩坐第一把交椅,還有C9聯盟中的其他成員,值得一提的是哈爾濱工業大學在神十三中所做貢獻讓人驚嘆。
位于第二個檔次的高校共有23所,其中頗有爭議的高校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不難看出這兩所高校因為學科冷門報名熱度有點低,但不能忽視他們國際上的學科實力。
位于第三個檔次的僅有7所高校,個人認為電子科技大學有點被低估,在此提醒想要考研的同學,但凡是校名中帶有“電子科技”四個字的學校就放心報考吧,這個招牌非常響亮。
位于第四個檔次的大學共有47所,也是處于“雙一流”陣營中中等水平的一些高校,建議考研生最好選擇這些高校的A類學科報考,那畢業后的發展基本不會輸給同學科的清北生。
位于第五個檔次的大學共有29所,這些大學基本都是“雙一流”的末端大學,但能考上前5檔的都算學霸,建議考生在這些大學中選擇時,盡量選擇地理位置對自己就業有利的院校。
這里要提醒考研生,選擇院校可不要只看檔次,并非說第四個檔次的高校就都比第五個檔次的好,招生名額、導師水平、專業就業、讀博情況等都是考研生需要考慮的實際問題。
位于第六檔的是51所省部共建高校,這類高校在地方的知名度比較高,深受當地中等考生青睞,到了調劑環節的考生可重點考慮下,不過這些高校的招生名額可能不如前幾個檔多。
位于第七個和第八個檔次的院校數量比較多,基本是我們常說的二本、三本和專科大學。從二本考研上岸名校的例子并不少見,專科起點成研究生的例子也每年都有,所以都別氣餒。
以上是中國大學所分的8個檔次,你的目標在哪個檔次?而你的母校又在哪個檔次?無論你本科或研究生就讀的院校的檔次有多低,都別妄自菲薄。院校檔次并不會限制你的發展。
“努力沒有上限”,大學檔次雖有排名,但不應該成為大學生發展的限制
多數的名人雅士、商業大佬、科學家都是名牌大學畢業的,因為他們利用好了名校這個平臺。有些學生雖然在名校讀研,但是讀著讀著本科知識都忘了,最后獲得了“延畢名額”。
所以說能考上名校自然不錯,但努力沒有上限,上了檔次低的大學的學生,如果能將老師傳授的知識充分吸收,并專心致志搞科研、寫論文、做實踐,那最終在畢業時拿到的成績,不見得比名校生差。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學生想要通過考研上岸更高層次的大學,需要做好這些努力
名校生和普本生之間的差距是因為“跬步”而拉開的,想要一躍拉近距離基本是不可能。所以普本生在與名校生競爭高層次的研究生名額時,要多積累“跬步”,助力“千里之行”。
學生在大學四年時至少要拿出高一時的學習勁頭,大一時必修課要達到優秀水平,大二時學習狀態不要變,爭取這一年考下英語六級證書,并為接下來專攻專業課做準備。大三要一邊學專業課一邊接觸學術。
大四是比較關鍵的這一年,學生基本不需要上課,在沒有上課下課鈴聲督促時容易養成不良學習習慣,所以要給自己制定計劃,全身心投入到繼續研究學術和準備考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