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而育之(教而不育謂之術,教而育之謂之道!聊身邊教育,分享育人之道)
要減輕學生的負擔沒有問題,但關鍵的問題是,最終學生還是通過考試進入大學,或通過考試改變人生,這種方式有沒有改變。如果這個沒改變,前面改半天也沒有用。最終還是要參加小升初、中高考的考試,一關一關要過。不許留家庭作業,不許課外輔導,否則就會導致各種扭曲的結果。韓國也提出過不許補課的要求,最后演變為“別墅補課”。有別墅的人可以在家補課,沒有別墅的家庭就沒有條件補課。這就會導致階層固化的問題更加嚴重。——北京大學國發院副院長黃益平教授原話。
總結北京大學黃益平教授的觀點:如果高考制度不改革,其他什么改革都沒有用!這一次,北大教授的觀點可能錯了!高考絕對不是“雙減”的罪魁禍首,“雙減”的“鍋”高考不能背。
國家為什么要實施“雙減”政策!
很多人認為:不管是否實施“雙減”政策,中考、高考就站在那里,而中考、高考又是以成績高低來錄取學生的,以成績高低來錄取學生的制度不改變,“雙減”就不可能從根本上有效果!
聽上去,好像很有道理,其實完全是邏輯錯亂!
首先,中考、高考以成績高低來錄取學生完全沒有錯,并且這是目前相對最為公平公正的制度。如果對中考、高考進行改革,不再以分數作為衡量標準,那樣的話,才可能造成更大的不公平,導致階層更加固化。你試想一下,如果高考不以成績高低錄取學生,你身邊的平凡人,還有多大的幾率進入重點大學讀書?所以來說,中考、高考以成績高低來錄取學生的制度不應該改變,也不能改變!
高考制度不改變,“雙減”就沒有效果嗎?要想知道答案,首先我們要知道國家為什么要實施“雙減”政策?
校外輔導機構不斷販賣中考、高考焦慮,于是形成了中小學生校內學習、校外補課的“雙軌制”教育機制,這種機制不僅增加家庭教育支出,還加重了中小學生課業負擔外,國家實施“雙減”政策,強制把校外輔導機構變更為“非營利”性質,就是為了避免教育被資本挾裹,把教育做成生意,讓教育回歸學校,把“雙軌制”的中小學教育變成“單軌”,這也是回歸本源。
另一方面,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并非沒有負擔,也不是完全取消家庭作業,國家在實施“雙減”的同時,宣布中考試卷中禁止出現怪題、偏題、難題、超綱題,目的就是讓所有課程在課堂上、校園里完成,也要求中小學校在實施“雙減”的同時,一定實現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不能把辦教育當成做生意,教育更不能被資本所綁架。讓教育回歸校園,在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同時減輕家庭教育支出,學校方面要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這才是實施“雙減”的真正目的。
“雙減”政策與高考并不矛盾
去年高考報名人數1078萬,招生1001萬,錄取率達92.8%,本科最低線僅有280分,專科線100分。高三學生十有八九能上大學,但是孩子們的負擔減輕了嗎?
即便高考的錄取率為100%,或者說以后普及高中,普及大學,學生負擔會消失嗎?每一年重點大學的錄取率沒有改變,而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985、211,負擔根本不會消失。
學生學業負擔的加重,主要是因為家長更高的教育需求,并非中、高考本身。
“雙減”政策能保證100%的學生不進行補課嗎?
不能!任何事情都不可能絕對存在。
“雙減”政策不是讓所有家長“躺平”,而是為了減少絕大多數家庭的教育支出,不要再“卷”下去,讓教育回歸校園,學生通過學校教育,加上自身努力,照樣通過中考、高考讓夢想的陽光照進現實。
所以說,“雙減”政策與高考并不矛盾,并且是給家庭條件差的學生更多機會,不用補課也照樣能考上重點大學。高考絕對不是“雙減”的罪魁禍首,也不應該為其“背鍋俠”。
我是教而育之,感謝您的閱讀,也感謝您的轉發、關注、評論、收藏、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