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人有無限的可能性,主動打開,積極擁抱各種可能性,才有可能發現自己作為原石的豐富性。這個過程最重要的是不要二元思維,不給自己設限。
2002年,調入重慶巴蜀小學,成為一名語文教師。
2003年,擔任語文教師、巴蜀夢想網校教學部部長,負責網上課程研發。
2004年,擔任語文教師,成為學校語文研究中心主任。
2005年,進入學校研究部,參與國際學校項目投標,負責“巴蜀文化標準”研發。
2006年,成為學校研究部主任,分管教師教育、科研,主編《同在藍天下》一書,負責巴蜀魯能小學和巴蜀藍湖郡小學課程規劃及配套教育工具研發。
2007年,擔任教師學校項目負責人,負責巴蜀小學課程管理。
2008年,擔任巴蜀小學課程部主任、低年級部部長,負責學校教師教育、科研,全面管理巴蜀小學低年級部。
這份梳理,清晰地看到我一年一變的工作崗位。
我是慢熱型的人,喜歡有規律的生活,做一件事就想一門心思做好,可是在巴蜀小學這樣一所充滿創新的學校,我一次又一次接受從未做過的工作,幾乎每一次,我都會抱怨,但又幾乎每一次,我都出色勝任。
直到有一天,先生給我打了個比方,我才全部釋然。現在,我也會遇到許多同樣有這樣困惑的年輕人,這時,我會說:想象自己是一顆鉆石。
是的,這就是先生打的比方。他說,每個工作崗位都在打磨你的一個方面,經歷的崗位越多,你被打磨的角度越多,慢慢地,你就會像鉆石那樣熠熠生輝。
我出生在一個教師家庭,先生是教師,生活中打交道最多的就是教師。
有時我感覺教師是一群社會情商發育相對不完善的人,尤其是畢業就分配到示范學校的教師(我本人就是)。
這句話聽起來很有爭議,但認真想想,是不是有些道理呢?
許多教師一輩子只教一門學科,只做一個崗位,甚至只在一所學校,到最后工作成了一種強大的慣性,從某個角度說,這樣的經歷很容易形成偏見。
如何解決?我的建議是主動承擔公共管理崗位,讓經歷豐富一些,以開放的心態擁抱各種可能,學習自我審視與檢討,保持成長的清醒與自覺。
對我而言,所有崗位中最具挑戰的是“國際學校項目投標”,而給我帶來最多成長的恰恰也是這個崗位。
我們的項目組有3個人,另外兩個人,一個是香港中文大學畢業的博士,一個是數學學科背景的“理工男”,典型的異質組合。每當博士提出一個想法,“理工男”就像刺猬一樣豎起全身的刺,有各種追問和異議,于是他們就開始“頭腦風暴”,常常以刀光劍影的爭辯方式呈現。
我是綿羊型思維,會調動所有的經驗認真傾聽和理解他們到底想表達什么,“風暴”平息,他們總會默契地把目光投向我,邀請我發言。
半年來,這幾乎成了我們的工作模式,我們每個人都因此而獲益良多。
這段經歷既發揚了我作為女性和小學語文教師的善解人意、善于表達,更重要的是彌補了團隊批判性思維的欠缺,我們嘗到了新崗位帶來的成長,磨到了過去沒有磨過的角度。
在頻繁的角色轉換面前,我們需要想得更遠一點,找到當前崗位與長遠發展之間的關系,認清成長的意義,然后主動出擊,獲得基于崗位的自我成長。
當你擁有了系統思考的能力,有了把一切納入個人意義系統的心智模式,一切便能迎刃而解。這里的關鍵是主動為崗位賦值與賦能,最忌諱只看到各種事務,且被動去做。
是的,人有無限的可能性,主動打開,積極擁抱各種可能性,才有可能發現自己作為原石的豐富性。這個過程最重要的是不要二元思維,不給自己設限。
學校運行有很多小而重要的崗位,比如教研組長、專職會議記錄員、活動攝影師、工會小組長……行政賦予是一種方式,主動承擔也是一種方式,甚至可以主動一年一換這樣的公共管理崗。
做不同的事需要接觸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這是一個自我打磨的過程,光芒就是這樣一點點匯聚的。
日本作家松浦彌太郎說:“有些道理不管多淺顯,機緣未到時就是沒法理解,只有經歷能帶來機緣”,去經歷,去打磨,去發光,把自己活成鉆石的樣子。
來源丨中國教師報
作者 | 張詠梅 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初教所副所長
編輯 | 皮皮兵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