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們國內的教育在做一些改革,特別是全國如火如荼的新高考和最近的“雙減”,對學生有著深遠的影響。就像當年美國教育家杜威的課程論出來以后那樣,深深影響著當時的以知識為中心的教學。就在今天,杜威的課程論也深深影響著我們的學校教育。但杜威的課程論有一些糟粕,需要我們警惕。
杜威的課程論強烈反對傳統教育的以知識體系為中心的課程內容,同時批判傳統教材與實際生活相脫離,忽視學生直接經驗,讓學生學習枯燥乏味。
另外,傳統教育中分門別類的學科課程肢解了兒童認識世界的整體性和統一性。這也是杜威十分不喜歡的。他認為,各個課程應該形成統一,最好做綜合課程來學習。
還有舊教材的知識內容缺乏現代的社會精神。杜威對此批判良多。他還認為,教材內容都有過去式,不能突出體現時代精神與價值。
對于如何改革課程,杜威提出以下幾點:
1.課程編制的核心應以直接經驗為中心。
2.活動課程:學校應該以活動課程為主要課程類型。活動課程指以開展活動的方式進行教學的課程類型。
3.做中學:教材要引導學生"做中學”。“做中學” 指學生應該主動的從經驗中學,從活動中學。
4.“教材心理化”:編寫教材要做到“教材心理化”。
a.心理邏輯:教材的編制要依據學生的心理邏輯來編寫;
b.教材直接經驗化:教材內容盡可能以直接經驗為起點來編寫。
我們可以看出,杜威的課程論體現了學生興趣、生活、需要、快樂、自由個性等特點。使學生獲得了知識的體驗性。同時催生了活動課程與做中學。實現了教育與生活、學校與社會緊密聯系。加強了教材與心理的聯系、遵守心理邏輯。這些都是好事,但此課程論過于強調的東西卻成了糟粕。
比如:1.過于強調兒童的直接經驗,忽視系統學科知識的價值;2.過于強調兒童個人的主動性和能力,忽視教師在課程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3.過于強調兒童個人的需要和實際生活經驗組織課程實施困難。
當然,杜威的這一課程論是很好的。我們在使用的時候,可以跟赫爾巴特的“以知識為中心論”的方案相結合,達到一個中和,就可以建設一個更好的綜合的課程教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