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育學筆談(分享新鮮有趣的校園見聞,一起探討身邊的教育現象)
一位北京大學化學學院的博士說:我的爸爸是工程師,母親是中學語文教師……
教育關乎到千家萬戶,每個家庭都想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人才,讓他們上最好的中小學,上最好的大學,未來從事著最體面、最賺錢的職業。
可現實往往很殘酷,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有能力培養出學霸,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天賦成為學霸,那么學霸的誕生和家境到底有沒有關系呢?或者說什么樣的家庭培養出學霸的概率更大呢?
曾經看到過一份數據,從2007到2016年10年間,高考狀元的父母職業調查結果顯示,這些學霸的家長中,有一部分職業明顯占多數。
教師職業的占比高達35%,排在教師之后的,依次是公務員、工程師、工人和農民等,其中教師公務員和工程師明顯居多。
這份數據雖然有點舊了,但依然有一定的代表性,或許有人不太相信,認為只是一個數據而已,不能代表實際,那么今天就要和大家分享一個學霸家庭的真實情況。
日前,某著名的探校欄目在北京大學校園內采訪了多名大學生,主要圍繞學霸父母的職業和學歷問題來提問,而結果讓很多人感嘆不已。
接受訪談的學生有本科,也有博士,他們父母的職業基本上都集中在工程師、教師、醫生、公務員、會計等職業,其中最多的就是工程師和教師。
而他們父母基本上都是大學畢業,??啤⒈究粕踔吝€有碩士和博士學歷。
看到這個結果,很多人說這符合預期,還有人說寒門再難出貴子,從而引發了熱議。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父母的職業和文化層次能夠影響孩子成長,父母對孩子的關注度越高,父母的文化層次越高,也就更容易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但父母和家庭的條件,只是孩子成為學霸的條件之一,關鍵還在于孩子自身的學習意愿和努力程度。
父母都有著體面的工作,都有著高學歷,但他們的孩子是學渣的例子也不少見。
看到這段采訪視頻,有人表示很失望,說自己非常希望有一個學霸說自己的父母是農民,但遺憾的是都是工程師、教師等,按照這種現實情況,寒門怎么可能出貴子呢?
實際上這種現實表現和前文提到的數據調查基本相符,學霸父母職業教師和工程師依然排在前列,但學霸父母是農民的比例也不低。
在全國各地的縣城或者鎮上總有一所比較好的中學,那里面的孩子大多數都是來自農村,父母也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但每年高考也都會涌現出不少學霸,他們同樣能夠順利進入頂級的985高校,其中不乏清華和北大。
所以大家沒有必要妄自菲薄,農民子弟也同樣可以出人頭地,只是概率的問題,相對來說農民家的孩子更能吃苦,而且現在隨著教學資源的互聯網化和共享化,農村的孩子享受的教育資源也越來越多,任何一個有目標的孩子,有些困難他們是可以克服的。
而且還有一個問題也非?,F實,學霸的父母是工程師和教師,那么他們的父母又是如何成為工程師和教師的呢?學霸的爺爺奶奶也同樣是工程師和教師嗎?
其實大多數人的上一輩也都是農民,大家也都是通過腳踏實地的努力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所以說家庭教育也需要通過幾代人的努力逐漸去改善,每一個人都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
有人羨慕工程師和教師,認為他們給孩子創造了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外面上不了輔導班,父母在家里就可以給孩子上課,這種先天的優勢,讓他們的孩子贏在了起跑線上,尤其是工程師父母,他們往往能夠給孩子傳導理工科的思維,從而幫助孩子更早地開發了智力。
但有一項數據卻表明,凡事都有兩面性,學霸也有自己的煩惱。
自我傷害危機父母職業分布顯示,教師排在了第1位,而且是大幅度超過其他職業,排在后面的是醫護和公務員。
由此可見,教師子女之所以成為學霸的概率很大,完全是因為這些孩子承受了更多的壓力,父母灌輸了更多的關注,而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兩種結果,要么順利成為學霸,要么就搞崩了,成為了問題少年,就算學習成績上去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也跟不上。
所以,我們應該淡定地看待學霸父母的職業,淡定地看待孩子的學習與成長。多關注,但一定要基于孩子的能力和現實,既不能逼得太緊,也不能熟視無睹,只有這樣孩子才有可能會成為下一個學霸,而且是心理健康的那種。
如何評價學霸父母大多數是工程師、教師等職業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