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訓
遣唐使
中國和日本的關系亦師亦友亦敵,唐朝時期,日本為了學習中國的文化,在兩百多年間先后派出十幾批遣唐使團前往中國,每一批的遣唐使團都多達百人,這些個日本學子來到大唐國土之后,被大唐的繁榮氣象所折服,不僅僅是在文化上,而且對于唐朝的律令制度,科學技術,城市規劃等各方面都廣泛而深入的學習。當時的日本處于社會大變革時期,這些學成歸來的學子將大唐先進的文化制度搬到了日本,改革了日本的政治體制,建立了較為先進的中央集權制度,同時改變了日本落后的風俗習慣,使得日本能夠強大起來。
留學日本熱潮
而時間線推到了清末時期,閉關鎖國的政策讓舊中國遠遠落后于西方列強,當西方的堅船利炮打碎了天朝上國的幻想,將封建腐朽的舊中國一下就推到了風口浪尖上。而當曾經被清廷看不起的倭國居然也可以輕易戰勝我們,大廈將傾的危機感終于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里發芽。為了應對幾千年未有的生死存亡危機,永遠如朝陽的青年們也開始了向列強學習的路,而很多的學子都選擇了去日本留學。我們熟知的魯迅,郁達夫等人都曾經赴日學習。這是為什么呢?
在1853年,那時的日本其實和中國一樣實行的也是閉關鎖國的政策,而黑船事件的發生徹底改變了日本的命運,當時日本還處于幕府的統治之下,依舊靠刀劍的幕府軍隊根本打不贏美國的大炮,只能被迫打開國門。之后日本和美國簽訂了《日美親善合約》,幕府體制也隨之倒臺,天皇的權利得以回歸。同樣是被迫打開國門,而日本卻很快從封建國家轉變成為資本主義國家,還要提到一場改革運動--明治維新。明治維新的主角是廣大中下級武士和平民,他們推翻了德川幕府,使得大政歸還給天皇,以“富國強兵”為口號,在政治,經濟和社會方面實行大改革。
明治維新,教育改革
明治政府實施了三大政策,其一富國強兵,通過改革軍警制度,創辦軍火工業,實行征兵制,建立新式軍隊和警察制度,它是立國之本;其二殖產興業,大力引進西方先進技術、設備和管理方法,大力扶植資本主義的發展,它是富國之本;其三,文明開化,就是學習西方文明,發展現代教育,提高國民知識水平,培養現代化人才,這是強國之要。尤其是對教育的高度重視,不得不承認,日本是一個很會學習的國家。
1872年頒布《學制》令,將全國分為8個大學區,每個大學區設1所大學和32個中學區,每個中學區分為210個小學區。教育行政管理全部采用中央集權制即在文部省統一管理下,設督學局。在此基礎上不斷進行改良,教育政策的連續發生變化是和明治維新時期社會變革和政治上動蕩密切相關的,簡單的說就是因地制宜,與時俱進。
使得日本的國民教育進步的很快,后來二十一世紀日本教育被世界評為最好的教育。
之后繼續頒布了《學校令》,《帝國大學令》,《師范學校令》,《教育敕語》等一系列政策,確立了日本基本的教育模式。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都是以天皇的名義分布實施的。而反觀一下我國百日維新,除了保留了幾個大學堂外幾乎沒有什么變化,中國的教育改革也是困難重重。
師夷長技以制夷
1842年,魏源提出“師夷之技以制夷”的主張,就引發了國內學習西方的熱潮。而很多人卻選擇去日本留學。這其中原因也是很復雜,其一早期派遣留學生局限于歐美,后來甲午戰爭刺激下,中國人覺得日本能勝利,應該是普及教育的功勞。所謂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其二,地理位置相近,留學日本的費用比較低。其三,本來日本就是學的中國漢字,文化體系,這樣學習起來比較容易。
其四,國家獎勵政策的實施,張之洞擬定的《鼓勵游學畢業生章程》在全國推廣,其中規定在日取得優秀文憑者可以得到朝廷直接錄用。之后,學務大臣張百熙奏準考試細則《考驗出洋畢業學生章程折八條》及學部《考試游學畢業生章程》等,留學生考試獎勵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