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青海一個名叫周浩的男生以660分的成績考入北大,他優異的成績在當年的省排名中占據第五的位置。
周浩進入北大學習了一段時間,不久后就申請了休學,轉而去讀北京的一所技工學校,這在周浩的家人以及老師同學們看來,都十分地不解。
他們認為周浩不懂得珍惜機會,認為他做這樣的選擇根本就是“傻”,但是周浩卻根本不在意旁人的眼光。
好多人拼命學習想要擠進頂尖學府,但都始終沒有機會,可是周浩已經是一個“北大人”卻毅然決然地選擇離開北大,這又是為何?
“別人家的孩子”
周浩,1990年出生于青海省西寧市。周浩的父母知書達理,面對周浩這個小生命的到來,父母感到十分欣喜,他們對這個兒子更是寵愛有加,但這樣的寵愛并非溺愛。
在父母言傳身教的影響下,周浩從小學習成績就很優異,上課認真聽講,課后還會主動學習。正因如此,周浩也一直是老師和同學眼中的好學生,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
周浩很聰明,學起新知識也能迅速吸收,他從小就對機械一類的東西很感興趣,隨著慢慢長大,周浩對機械的興趣也愈發濃烈。
高中時期,由于受到物理等學科的影響,周浩對機械簡直可以說是愛不釋手,不僅在課堂上認真學習相關理論知識。課余之外,周浩還會自己動手拆卸或者組裝一些機械部件,這讓他感到很快樂,也很滿足。
有時候遇見一些不懂的問題,周浩還會抓住各種機會去請教老師,總是一股子不解決問題不罷休的沖勁兒,而每當遇到周浩問問題,老師們也都會耐心地給與他指導。
2008年,周浩和萬千學子一同走入高考考場,考場上周浩從容不迫地答題。高考結束以后,周浩再一次成為了眾人羨慕的對象,總分660,在當年青海省理科生分數排名中,周浩牢牢占據著第5名的位置,達到北京大學錄取分數線。
其實在那個時候,周浩并不愿意進入北大學習,他渴望的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由于從小喜歡機械一類的緣故,周浩心中對于自己以后的人生路應該怎么走似乎一直很清晰。
對于父母的要求,周浩幾乎從來沒有對他們表達過一個“不”字,這一次父母不同意他讀北航,而是希望他能夠進入北京大學,以后可以當一個老師。
對此,周浩感到無奈,但是他也不能違背父母的意愿選擇一意孤行。在父母的建議下,周浩將北大作為了第一志愿填報,之后順利被錄取。可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竟然被調劑到了生命科學學院,周浩對此一點也不感興趣,因此這也為他之后的離開埋下了伏筆。
為了不違背父母的意愿,周浩只能暫時收起對這一專業的不滿,同時也暫時收起自己對機械操作的喜愛,帶著行李,來到了北大校園。
他認為自己能力并不算差,只要好好鉆研,就算是自己不喜歡的專業,也還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學好這一專業。
事與愿違
盡管如此優秀,但考進北大的周浩也和其他眾多普通大學的學子一樣,深感迷茫,因為進入北大并非他心中所愿,學習的專業也并非他所熱衷。但他必須遵照父母的意思去鉆研學習,這無疑是令人感到痛苦的。
他也漸漸地發現自己當初的想法有多傻,面對毫無興趣的專業,周浩根本提不起任何激情和興趣。于是他一邊學著令自己感到痛苦的專業,同時也在一邊尋找著專業之外的可能性。
有人給他建議,可以去工科類專業旁聽課程,一開始周浩還感到欣喜。漸漸地他發現,由于自己并不是工科專業的學生,很多時候只能學習一些理論知識,但是無法進行實操訓練,這讓周浩感到痛苦。
為了能不再這般痛苦,周浩決定不如就轉個專業繼續學習,但是在大學里面,轉專業哪是件容易的事情呢?
轉專業行不通,周浩只好再想別的辦法。有一天,他突然下定決心,自己要休學,到社會上尋找自己熱愛的那份事業。
就這樣,周浩堅定地向學校提交了休學申請,很快也獲得了學校批準。休學以后,周浩到社會上找工作,然而這個社會對任何人都很公平,即便他是北大的學生,但對于這個社會而言,他終究是個新人。
好的工作并不好找,周浩走出學校才明白這一點,之后他去到一家工廠當起了流水線工人,和自己想象的找到熱愛的工作也有很大出入。
原本周浩從學校休學只是想要調整一下自己的學習狀態,試圖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但是當休學一年后,周浩重新回到學校,他發現自己不應該繼續讀這個專業,因為這并不能給他帶來快樂,也讓他無法找到自己的價值。
于是周浩的心中就冒出了轉學的念頭,而這次轉學并不是轉入清華,而是轉入一所技工學校。在世俗的眼中,周浩這是放低了自己的水平,原本一個一流本科,卻非要轉入一個技工學校,這讓大多數人都難以理解,其中也包括周浩的父母。
當周浩將自己心中的想法如實告訴了父母之后,父母感到尤為震驚,但是他們對自己的兒子最是了解,既然這樣也沒能攔住兒子心中的想法,那就讓他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
經過和父母的協商,周浩最終從北大退了學,緊接著轉入了北京一個技工學校。
在這里,周浩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他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幸福感,但這種幸福感并非來源于別人的關注,而是他終于可以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專業。
旁人之所以會這么關注周浩,是因為他是反其道而行之的那些“少數人”,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人人都想進入頂尖學府學習,可是身在其中的周浩卻選擇了退出。
人們都認為周浩太傻,放著好好的一流大學背景不要,卻要選擇一個技工學校就讀。甚至有人認為周浩之所以選擇離開,是因為他無法承受在北大學習的巨大壓力,但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為什么一定要這樣做,這是他一生的夢想起點。
義無反顧地選擇心中所愛
那些擁有夢想的人,做任何事都不會在意他人的眼光,因為他們比任何人都知道,自己這一生在追求什么,自己的人生價值應該體現在什么地方!
周浩就是這樣一個目標清晰的人,也正因為如此,他才能義無反顧地選擇離開北大,奔赴自己的熱愛。在技工學校里,周浩享受到了從來不曾有過的待遇。
學校特別看重這個“尖子生”,不僅在學習資源上偏向周浩,師資力量也同樣偏向周浩,讓他享受到全校最專業的老師授課,學校的各個實驗室也都向周浩敞開,這和在北大時無法接觸的感受截然不同。
周浩無法描述自己心中的熱愛有多深,但是他都將自己的感情放在了所學的專業上。
由于興趣濃厚,加上周浩刻苦鉆研,他不僅在理論知識上學得深厚扎實,機械操作技術也屬于學校里的前列水平。
2014年,在一次全國性的數控比賽上,周浩憑借著自己扎實的理論知識背景和過硬的操縱技術,在大賽中一舉奪得了冠軍。他也向所有不理解自己的人證明了自己當初不被看好的選擇并沒有錯。
雖然得了冠軍,但周浩并沒有“飄”,而是依然踏踏實實地一頭埋在自己的專業上他努力地學習相關理論知識,刻苦地鉆研實操訓練。之后順利從技工學校畢業,畢業以后繼續留任教師。
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里,人人都希望畢業之后就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入名企、拿高工資。周浩的同學也大多成為了工程技術人員,可周浩心中卻并不這樣想。
其實他很優秀,和同學一樣,周浩也收到了很多工作機會,只是這不是他的首要目標。
周浩希望留在數控行業,同時也希望自己可以繼續進修,學到更多專業知識。再加上學校里和周浩相熟的老師也都紛紛建議,他這個年紀應該多學一點,只要自己技術過關,無論什么時候企業都需要這樣的優秀人才。
就這樣,周浩踏實地在學校當起了一名老師,這個專業留校的人總共兩位,周浩是其中之一。
按照當時北京的落戶政策,技工學校畢業生要比本碩博學生更難得到落戶北京的機會,而周浩卻因為自己參加的技能大賽得到冠軍,從而擁有了落戶資格。
2016年,周浩成功落戶北京,和他一同留校的同學因為沒能獲得北京戶口,最終只能選擇回到老家。
根據學校的相關規章制度,周浩作為一個新上任的老師,必須從輔講老師起步,不過由于周浩出色的表現,他打破了這個常例。
留校第一年的下半學期,周浩被升為主講教師,從那時起,周浩也發現了自己的另一個“潛藏愛好:教書。
這顯然也與周浩父母當初的期望不謀而合,而幸運的是,周浩可以做到兩者兼顧,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也成為了父母希望他成為的人,并且是自己心甘情愿,毫無怨言。
隨著教學經歷增多,周浩也在老師這一領域發現了另一片天地,原來可以把自己學到的專業知識和別人分享是這么快樂的事情。
原來當老師是這么有成就感的事情,周浩樂此不疲,慢慢地,他對教師的興趣愈發濃厚,但并沒有因此荒廢了自己的專業。
職業危機
2018年,周浩參加了學校組織的教職工職業能力比賽,并榮獲一等獎。
此時的周浩本來應該感到開心,但沒多久,周浩就感受到了來自外界的壓力。
按照當時北京市政府的政策要求,機械類的行業要慢慢地搬出北京,職業人才要服務于區域發展。
如此一來,周浩所在的數控行業也勢必會受到巨大影響,因為北京市政府已經不再重點支持這一行業的發展,這也就意味著周浩將面臨轉型的嚴峻問題。
轉型意味著周浩重新思考自己的未來,而就在這時,周浩當初選擇離開北大的弊端也相繼顯現出來。
面對政策的突變,周浩可以選擇進入學校的教學管理崗,但是他出身于技校,根本不符合學校的相關規定。
這是因為學校里的老師大多是高學歷,而他們要做管理崗也都需要經過層層選拔考核。周浩雖然曾經就讀于北京大學,但是他的學歷上卻只有一個技工學校的標簽,因此也就意味著他沒有資格,即便是領導,也沒有這樣的特權。
眼見周浩面臨如此困境,開教育公司的同學主動邀請周浩加入。其實周浩心中一直對教師這個職業心存敬畏,同時也渴望通過教師授課的這種方式將自己學到的專業知識全部教授給學生,影響越來越多的人。
之后周浩順利地成為了一名職業教育咨詢師,為了做好這份職業,周浩也在系統地學習教育學的相關知識。
其實,像周浩這樣拋開世俗眼光走自己的路的人,他們之所以優秀,就在于他們非常地清楚自己內心想要什么,知道自己這一輩子的最終使命在何處。
而這樣的人,無疑是幸運的,因為大多數人終其一生,都未必能找到自己心中真正熱愛的事情。
人這一生最幸福的事,莫過于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并愿意為了心中的那團熱火貢獻自己畢生的精力,而這樣獲得幸福的權利更不應該被父母剝奪。遵從孩子的意愿,或許才是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