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怪才”還是“廢材”,只在一念之間。
對于大多數學子來講,高考無疑是人生的一大必經之路,而十二年的寒窗苦讀,勤學苦練,為的就是有朝一日金榜題名,光宗耀祖。
可每年高考總會出現一些“怪才”,比如在2009年高考之時一篇“甲骨文作文”引起廣泛關注的黃蛉。
2008年高考失利之后,黃蛉決心復讀,再戰高考。
第二年的高考考場之上,一篇“甲骨文作文”橫空出世。
令人驚嘆的同時,大家也都關注起了這位用古文字洋洋灑灑寫下八百字作文的考生----黃蛉。
在世人的眼中,黃蛉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怪才。
寫出“甲骨文作文”的黃蛉由于高考總分只有428分,并未得到自己心儀的復旦大學的青睞。
一心只想研究古文字的他,拒絕了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的錄取邀請,最終選擇被四川大學錦城學院破格錄取。
可就在眾人以為塵埃落定,怪才黃蛉會被四川大學特殊培養,將來會為我國古文字事業做出貢獻的時候:
四川大學為黃蛉特別返聘的歷史文化學何崝教授突然交了辭呈,選擇辭職并且言語堅決,表示不愿再教黃蛉。
一石激起千層浪,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讓我們回顧一下黃蛉的求學生涯。
求學生涯,道阻且長
1989年,黃蛉出生在四川綿陽,父母去了南方打工,家境貧寒的他自小與奶奶長大,與同齡人相比,黃蛉顯得更加自卑靦腆。
鄉村長大的黃蛉,偶然見到了寺廟里銅鐘上的銘文,便深深地記在心里。
那個時候,學習古文的念頭就如同一粒種子埋在他的心田,待到來日的某一天,生根發芽。
上了高中的黃蛉在同學們的印象里,性格孤僻。課間的時候,會練習打禪,這是他獨特的放松方式。
對歷史文化癡迷的黃蛉在上學期間會自己研究甲骨文,2008年高考失利,一心想讀一本的黃蛉選擇了復讀。
也是在復讀的這一年,遇到了影響自己一生的貴人。
蒲體超是黃蛉復讀時的語文老師。
蒲老師在講解文言文的時候,時常會教大家幾個古文字。
而對古文字十分癡迷的黃蛉便抽空便會去請教蒲體超老師,隨著對古文字的研究,黃蛉的自信心開始膨脹。此時,他也看到了一篇新聞:
復旦大學的劉釗教授,破格錄取了一名對甲骨文有著獨特的見解與研究的三輪車夫,而這名三輪車夫,只是高中學歷。
此時的黃蛉已經熟識了七八百字的甲骨文,在2009年之前,我國甲骨文文字只有一千多字,可想而知,黃蛉在研究甲骨文之時下了多少的功夫。
“甲骨文作文”橫空出世
我們至今仍未得知,在高考考場之上的黃蛉是如何想的。
或許是有著想要施展自身才華的抱負,或許是想憑借自己對甲骨文的研究搏得復旦大學的青睞。
一篇“甲骨文作文”橫空出世,而考生黃蛉則被推向了風口浪尖。
一篇洋洋灑灑的“甲骨文作文”為高考閱卷老師帶來了不少煩惱。
本著不放棄每一位學子的初心,一批對中國古文字有著深厚研究的老師,對黃蛉的作文進行了翻譯。
這篇以甲骨文,青銅銘文,大篆縫合而出的高考作文,最后得分只有6分。
據高考閱卷老師說,作文背離了題目“熟悉”的主題,但是卷面工整,所以還是給了分數。而高考作文6分,也就意味著他整體上損失了很多的分數。
曲折的“特招”之路
高考成績放榜之時,428分的成績并未讓黃蛉感到灰心,因為此時的他已經獲得了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的邀請,以三本的分數得到一本大學下屬學院的青睞屬實不易。
但黃蛉一心只想去復旦大學,所以與老師蒲體超一起前往復旦大學,拜訪了劉釗教授,希望也能像三輪車夫一樣獲得復旦大學的破格錄取。
但經過一番交流之后,劉釗教授并沒有選擇向復旦大學推薦黃蛉進行破格錄取,而是表示本科難以破格錄取,可以在研究生階段進行推薦。
至此,黃蛉想要踏入復旦大學的夢想破碎。
但是很快得知,四川大學想要破格錄取自己,便第一時間拒絕了西南財經大學的錄取通知,并為此解釋說自己一心想要就讀關于古文字有關的專業。
黃蛉的特招之路并未結束,他又應邀參加了湖南大學的專家面試與專業測試,但結果并不理想。
與此同時,四川大學也向他發出了特招測試的邀請。
最終通過測試的黃蛉進入了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并在一年之后被寄予厚望轉入四川大學本部,在專門為他返聘而來的何崝教授手下學習古文字。
但是不久之后,何崝教授便向四川大學提交了辭呈,并表示以后再也不會教黃蛉了。
據何崝教授說,在接受采訪的時候黃蛉稱自己會讀《文心雕龍》,何崝教授覺得他是在吹捧自己,并且黃蛉的浮夸與輕浮讓何崝教授有些失望。
更重要的一點是,經過兩年的學習后,何崝教授認為黃蛉在甲骨文上也沒有多大的造詣。
何崝教授離開后,四川大學表示會繼續培養黃蛉,黃蛉也希望自己以后專門從事古文字方面的研究。
無論是羨慕還是眼紅,關于黃蛉的破格錄取,總是能引起教育界人士的深思。
“傷仲永”還是本來就是“廢材”
后來,他曾參與研究生考試,卻沒有考上,最終選擇了步入社會尋找工作。
黃蛉的求學經歷時常被人提起。
有的人覺得,黃蛉的勇氣是值得贊賞的。我國的大學應該給予“怪才”,“偏才”更多的發展空間,像黃蛉這樣的特殊人才,應該給予特殊的培養,教育要因材施教,讓有個性的人脫穎而出。
還有一部分人在了解了黃蛉的求學之路之后覺得:
比黃蛉優秀的學生大有人在,而黃蛉多次的失敗證明了他并非“怪才”而只是“廢材”。
如果黃蛉真有真才實學,應該在自主招生的時候展示,而不是在高考考場上憑借“甲骨文作文”嘩眾取寵,吸引眼球。
無論社會人士如何爭論,對于黃蛉而言,從“怪才”考生到“傷仲永”,黃蛉給予眾人的答卷并不是很理想。
然而,不可否定的是在面對黃蛉這樣的“怪才”的時候,我們教育體制的一些優勢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在面對黃蛉這樣的“怪才”的時候,不少知名學府都愿意給他們一個機會,讓他們證明自己的才華,也愿意大力地培養他們。
黃蛉的天賦不可謂不高,但是多年來走的岔路逐漸使他平庸,多次研究生考試的失敗證明了這一點。
最終泯然眾人的黃蛉,可能主要原因還是自己的性格并不成熟。
從利用自身天賦投機取巧想要獲得復旦大學的青睞,到最后四川大學學習生涯中驕傲自滿,黃蛉一直是飄在空中,不曾腳踏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