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做什么事,只要掌握了正確的方法,就能事半功倍;反之,則事倍功半——這個簡單的道理幾乎人盡皆知,但什么才是“正確的方法”,才是困擾眾人的核心問題。
對不少漂洋過海來英國的小留學生來說,由于有語言與文化障礙,他們在學習中尋找”正確方法“的征途,一般比本土學生要艱難不少。今天這篇本土學霸的經(jīng)驗分享,也許有不少能讓大家借鑒的地方。
如何成為聰明人
這篇發(fā)表在《泰晤士報》上的文章,由前溫徹斯特公學畢業(yè)生諾曼撰寫。”How to be clever“(如何成為聰明人)這么拽的標題,一看就學霸范兒滿滿有沒有!
作為一名”名補“,諾曼曾將不少學生送進過諸如伊頓公學在內(nèi)的頂尖私校。他表示,自己在母校溫徹斯特公學習得的學習方法和理念,不僅讓自己受益終身,也幫助了大量學子。
如果您對英國九大公學有一定了解,也許會知道溫徹斯特公學是一所以學術見長的學校。如果說,以培養(yǎng)政界人才見長的伊頓,強調(diào)的是“后天習得的與眾不同”,那么溫徹斯特強調(diào)的則是“不費吹灰之力的優(yōu)秀”,也就是這所學校學生們常提到的意大利語單詞sprezzatura(毫不費力的優(yōu)秀,刻意地散漫)。
那么要如何達到sprezzatura的境界呢?諾曼表示,首先要擺正心態(tài)——學一樣東西是因為你對它感興趣,而不是因為你得學。
這其實很好理解:
如果是為了過考試或者取悅父母師長而學,那么學習就是被動的,整個人的狀態(tài)就是消極的,繼續(xù)硬著頭皮學下去搞不好還會產(chǎn)生逆反心理;
如果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興趣,那么心態(tài)就是積極的,這股源自內(nèi)心的驅(qū)動力也會促使一個人在鉆研的道路上不斷取得成就,從而產(chǎn)生正向循環(huán)。
而關于積極心態(tài)與學習效率之間的關系,也是有科學研究支持的。斯坦福大學的研究報告表明,積極心態(tài)能讓孩子在學業(yè)上更加成功。
這項研究通過核磁共振成像,掃描了240名7-10歲的孩子思考問題時候的神經(jīng)動態(tài)。研究結果顯示,當孩子們心態(tài)積極的時候,他們的記憶力和解題能力出現(xiàn)了顯著提升。這也就是說,即便是從功利和考試的角度出發(fā),積極心態(tài)都是制勝法寶之一。
閱讀傳世經(jīng)典
在信息碎片化,快餐化的時代,人類能夠集中注意力的時間越來越短,幾乎沒有人會耐著性子去閱讀了。那么,在這樣一個時代抱著大部頭古籍,到底有什么價值?
諾曼表示,靜下心來閱讀經(jīng)典,不僅可以訓練一個人的專注力和消化理解復雜邏輯的能力,也能讓你得到高于快餐文化的享受和啟發(fā)。
至于如何判斷一本書值不值得讀,諾曼也有個比較獨特的方法,那就是看作者是否已故。這么說雖然比較極端,但是已故多年還能被后人銘記,足以說明其文字有點兒東西。
如果實在不想讀書怎么辦?
諾曼表示,如果實在不想閱讀,那沒必要逼著自己讀——等自己心情好了,狀態(tài)好了,再集中精力閱讀也不遲。
如果實在看不進去或者不喜歡一本其他人口中的傳世名作,那不妨放一放——諾曼表示,反正書在那兒又不會跑。說不定五年十年過去了,當你經(jīng)過了生活的歷練,有了新的感悟之后,回過頭來讀說不定就喜歡了。
為什么要盡量避免電子版?
原因很簡單:用手機特別是電腦看東西的時候,你總是可以打開其他app或者網(wǎng)頁看別的,很容易分散注意力。
有研究表明,人在閱讀紙質(zhì)文章和網(wǎng)頁文章時,目光的途徑是不一樣的:在閱讀紙質(zhì)的時候,我們的視線途徑是E形,也就是從左到右,每一行都讀完;但是在閱讀網(wǎng)頁的時候,這個途徑卻成了F形,也就是只看頭幾行和余下文章的頭幾個字。
諾曼建議,如果要認真閱讀,那最好讀紙質(zhì)版;如果覺得自己看東西看得過快,那么可以看點詩歌或者古文來訓練自己“慢下來”的能力。
給成年人的建議
文末,諾曼給30歲以上的成年人一條建議:逼著自己看些新東西。
有研究表明,人到三十歲以后,興趣和愛好就會基本定型了:你聽的歌,看的書,電視劇和文藝作品,會不知不覺地停留在當前甚至從前的水平,而這樣的"舒適區(qū)"會把一個人禁錮住。
所以呢,學霸給成年人的建議是:一旦你過了三十歲,要有意識地逼著自己去看些新東西。
結語
學無止盡——這篇學霸建議貼,算是大朋友和小朋友都照顧到了。
在思考如何學好,如何事半功倍的同時,也許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都該問問自己:我究竟為何而學,為誰而學——這兩個問題的答案,也直接決定了學習最終的結果。
在快消費時代,誰都擔心自己“掉隊”,很多人于是忘了“磨刀不誤砍柴工”的道理。掌握正確的做事方法,為自己而奮斗,才會讓一個人的“努力追趕”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