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前幾天,偶然看到一篇文章,寫得非常精彩,原來這篇文章是原大余中學高中部語文老師黃梅根據自己執教35年的經歷所寫的一篇文章,從文章當中才獲知黃梅老師即將正式退休,有感而發的一篇美文。
黃梅老師是善良的長輩,她先是在大余中學執教,后調任廣東韶關、珠海等地的學習執教,可謂桃李滿天下的好老師。善良斗膽轉發其文章,湊成一篇《改革開放后大余縣城人物篇之(33)——黃一刀》,用文章致敬黃梅老師!
“黃一刀”名號的由來
編者按| 這學期過后我媽就正式退休了。我們愉快地達成了“退而不休”的共識:為預防阿茲海默癥,她主動選擇換個地方,換種方式,繼續教授和輔導中學語文,而我希望“黃一刀解牛”的神話不會終結——起碼現在還不到終結的時候。我鼓勵媽媽寫自己的職業故事,寫她的“上下求索”和“叱咤風云”。她起初推辭,但禁不住回憶被勾動后的心潮澎湃,最終還是誠懇而勤勉地寫成了。我這才發現,原來我對媽媽知之甚少——關于那些隱秘的偉大、平凡中的波瀾壯闊,關于結果,更關于經過。
教室里,如果有兩個人,其中一個肯定是你;如果有一個人,那一定是你——這是某位大學同學寫給我的畢業留言。在這樣的勤奮刻苦之后,我帶著每學年“三好學生”的一點榮光,毫不猶豫地回到了家鄉,回到了母校。必須說明的是,做此選擇并非因為我有多高尚,而只是出于對“安土重遷”這一傳統觀念的本能性秉承罷了——現在想來還有點“傻”。
1985年,我的教學生涯正式開啟了。
贛州篇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初次登上講臺,面對一群只比我小七八歲的初中生,我還是有些怯場的。而學生們似乎也打聽到了語文老師是一位剛畢業的新老師,眼神中不免帶著挑釁,行為中也暴露出放肆。這時我生性里不服輸的勁兒上來了。
學生T是個較為自我、頑劣、不自律的孩子,上課時經常隨意插話,打亂課堂節奏,且屢教不改。某次我一上課就先“亮劍”:“誰有特別想說的話,不能憋到下課的?如果有請抓緊說,我給你時間;如果沒有就必須堅持到下課,否則我隨時終止講課,由你來主持課堂。”
說完后教室里鴉雀無聲,就當是默認了。但半節課過后,T同學忍不住了,老毛病又犯了。我果斷停止講課,讓他上講臺來。他與我僵持了幾分鐘后還是被逼上來了,但是一言不發。整個教室都陷入了沉寂,真是死一般的沉寂,而我就這么陪著,跟他耗著,直到下課。
下課后我對他說:“你要么認錯、改錯,要么下節課繼續主持。”第二天上課,他面對全班同學認錯,此后在語文課上都是乖乖的了。
所謂“言必信,行必果”,當學生們知道老師當真時,他們才會當真——這是我得到的啟發。
這件事令校長關注起了我這個站上講臺不久的年輕老師——校長是T同學的父親。
在嚴格管理的同時,也得注意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也是非常重要的。與T不同,另一名學生L個性倔強,猶如一匹脫韁的野馬。不管理肯定不行,但硬來估計會適得其反。
他后來在一篇文章中回憶道:
“黃梅老師的課很精彩,我最喜歡聽。每當她的大波浪頭進入我的視野時,我天馬行空的思緒就收了回來。她的授課聲情并茂令人陶醉其中,我被她帶入課本描繪的意境,升華自己的文學境界;但也有走神的時候,黃老師便會提問我。
也許黃老師很關注我,一次我在教科書的隱蔽下偷偷看小說《橋隆飆》,被眼尖的她發現。還沒等我反應過來,她一把奪過了小說,眼睛還瞪著我:‘德性!’那眼神甚是犀利,我只好埋下了高昂的頭顱。
只聽‘嘭’的一聲,《橋隆飆》被重重摔在了講臺上。此刻同學們的眼光統統掃向了我。當時我就有些坐不住了,早就耳聞老師很厲害,今天可真領教了。過了好些天,我鼓起勇氣,來到教室邊黃老師的宿舍想討回小說。
‘書可以給你,但你該好好說說,為什么在課堂上不認真聽講卻看小說呢?’黃老師和顏悅色地說道。我只好說喜歡文學,想寫作。沒想到黃老師卻兩眼放光,非常高興地笑道:‘好啊!老師就喜歡這樣有思想、有追求的學生!’
我還是第一次聽人家尤其是老師說我‘有思想、有追求’。我也打破了顧忌,與黃老師侃侃而談。老師就寫作技巧跟我說了許多(具體內容因年代久遠記不清了),核心思想就一個:文章的立論很重要,行文要有氣勢,最好一氣呵成!臨走之際,老師還送了我一套寫作叢書并鼓勵我堅持理想。這些話語對我以后的創作可謂影響深遠,我也是按照恩師的教導去做的。
在那一年的教師節,我親手畫了一張賀卡送給黃老師,心里暗念道:‘這是恩師啊,以后出了作品,寫了書,第一時間送給她!’這個承諾在27年后實現了。我與老師一直保持聯系,并相聚江門、大余、贛縣!”
這個學生日后成為了當地小有名氣的作家。
就這樣,我完整地陪伴了他們三年。在全縣統考中,Y同學以遙遙領先于第二名的成績,一舉拿下全縣語文狀元。初出茅廬的我嘗到了一點桃李的美味,倍感欣慰。
與此同時,前面提到的校長再一次關注到了我,把我推到了“風急浪高”的位置。三年的初中教學之后,他直接把我調到了高中崗(學校是完全中學),擔任重點班的班主任,還特別放心地再次把他的寶貝公子T安置到我的班上。
隔壁班也是重點班,班主任是我曾經的老師——一位有多年教學經驗、德高望重的特級教師。我誠惶誠恐,只剩下努力工作了。日復一日地,早操時分一大片高個兒男生的后面,和晚自習時候烏泱泱的教室里,總有我弱小的身影。我的生活變成了三點一線——家,教室,宿舍。
當某個男生因遲到被我盯著在操場上老老實實跑圈時,一位男同事曾好奇地感慨道:“瘦小的你怎么就能讓他們那么老實呢?”事實上我也為此納悶,兩年后才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這是后話)。
兩年中,我們經歷了各種大型考試,參與了兩屆運動會和幾次大型匯演,學生們很爭氣,沒讓我失望。這個班成為全年級名副其實的“領頭羊”后,我常覺得不好意思面對隔壁班,畢竟班主任是我的老師。但她卻非常大氣地對旁人說:“我怎么會妒忌呢,小黃是我的學生,我為她感到驕傲,這也是我的驕傲!”此時的我才真正體會到“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真諦。
帶領學生們參加各種活動的同時,我也被派往縣里乃至市里參加教學比賽。我在高手如云的競爭中拼盡全力,沒讓自己遺憾,也沒讓學校失望。
兩年后我到省城進修,學校便安排其他老師替我帶班、上課。誰料一個學期后,我手把手培養的班長給我來信說:“黃老師,我們班已經換了四個語文老師了,但大家還是不滿意,大家都特別想您!只有您能讓我們找到學習語文的方向,也只有您能讓我們整個班級充滿活力、保持上進。”我好像恍然明白了他們為何“老實”——因為服氣,所以老實。
工作五年后,我擔任起學校的語文科組長。當所有人都在關注我看似一片光明的前途時,父母更關心我是否吃得消、是否幸福。其時丈夫在新余鋼鐵廠上班,我們兩地分居。一次看我生病住院,父親很嚴肅地說:“你們不能再這樣各顧各地生活了。”
這才有了我教學生涯的下一站風景。
25歲,我媽是科組“領頭羊”,我是剛入職的“小綿羊”
韶關篇
1995年,我離開大余中學,丈夫離開新余鋼廠,我們選擇共同站在一條新的起跑線上——把小家安在了韶關曲江。
某天教務處通知馬上有教研員到學校調研,正巧趕上我的課。我雖然已積累了十年教學經驗,卻也無法不忐忑,畢竟初來乍到。哎,硬著頭皮上唄!猶記得講的是《自序》——一篇有些抽象、晦澀的文章,不太好講,但我按照自己的教學思路有序地推進著——下課鈴響那一刻,內容剛好結束。
正是這隨堂聽的一節課,讓我在他鄉站穩了腳跟。
此后的五年,我變成了高三的“釘子戶”,既要完成兩個班的教學工作,還要擔任班主任。
班里大多是農村孩子,有的家庭條件特別艱苦。在一個寒風刺骨的冬日清晨,我裹緊大衣來到教室看早讀,注意到Z同學只穿了一件薄薄的外套,嘴唇已凍得發紫——詢問后得知,他根本沒有毛衣。我趕緊回家,拿出剛給老公織好的一件毛衣送過去。這個學生十分靦腆,當時只是很友好地沖我笑了笑。等周末回校時,他給我提來了家里自產自榨的一大壺花生油。我百般推辭,他說“爸爸囑咐一定要給老師,謝謝老師”。
兩件毛衣作品
可見情誼不是靠嘴說出來的,而是發于真心、見于細微。學生是老師的“作品”又超越了“作品”——他們是一個個有感情的人。這也許是其他職業未曾體驗的驕傲吧。
對于很多農村孩子來說,除去物質的匱乏,家庭教育也是一大缺失。班上有一半學生是不住校的,有的甚至要跋涉十多里路回家。我常常利用休息時間去家訪,有時天色晚了,就不得不摸著黑回家,深一腳淺一腳的。
這種方式有效地讓更多家長理解了學校、老師,更理解了自己的孩子。當一切的吃苦受累換來孩子們臉上綻放的舒心笑容時,我就覺得無比值得。
那幾年我一心撲在教學工作上,不得不說非常虧欠女兒,也難為了我的父母。女兒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級,因為不太適應這邊的環境,加上我太忙照顧不過來,只能回老家跟著外公、外婆。
外公、外婆和小怡寶
這一托付就是三年,造成了親子旅程中的一段空白,也帶給我父母更多的辛勞、忙碌。我只能每半個月回去看看女兒。我難以忘卻那一再重復的離別場景:外公、外婆牽著她的小手送我,反復安慰“放心去工作吧,孩子交給我們”,她則眼巴巴地看著我,乖巧地擺手說“拜拜”。
這時我總是愧疚難當,慚愧自己不能陪在女兒身邊,歉疚自己非但不能盡孝于年邁的父母,還給他們添了諸多麻煩。如果說我曾為教育有所犧牲,這便是我以為最大的犧牲了吧。
進入新世紀后,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改革前沿陣地的洶涌浪潮不斷沖擊著內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南下。2003年,我也聽從了時代的召喚,再一次迎“南”(難)而上——舉家遷到了珠海。
珠海篇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年且不惑的我抓住青春的尾巴,搭上珠三角教師擴招的末班車,來到了斗門一中。
斗一“新人”
我的精力已不如當年充沛了。用“焦頭爛額”來形容兼有班主任、科任老師和母親(丈夫單位偏遠,孩子基本由我照顧)三重身份的生活,一點都不為過。我像個陀螺似地連軸轉,老胃病也頻繁發作且漸趨嚴重。
這一年我足足瘦了15斤,瘦得連自己都恐慌了。就這樣,我所帶的班級創下了全學年宿舍零扣分的記錄,沒有辜負我的堅守和努力。
在多年的高中語文教學工作中,我向來覺得文言文模塊是性價比最高的一個部分,而學好文言文的關鍵在于字詞義項的積累及文言語感的培養。這些都必須依賴學生最大限度的投入,而無法靠老師的“填鴨”去高效地實現。
我在文言文教學上嘗試過讓學生相互命題。我對范圍、題型、分值做出了限定和要求,迫使他們不得不憑著自身的知識取儲備去深入分析文章,盡可能地尋找文言知識要點,進入命題、做題、判題環節。一口氣完成后,學生普遍感覺比老師硬塞而自己卻不消化的狀態要好得多。
我還嘗試過分組討論、展示,組與組之間相互找茬,通過激發學生的戰斗力和榮譽感,使其能最大限度地吃透文章。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任務,喜歡上“靠自己”的感覺,這不正是教學的目的嗎?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大家常常這么說,卻很少能這么去落實——這是學生的悲哀,也是老師的悲哀。正因為我們的教育對象是彼此迥異、不斷變化著的人,所以依心理規律行事,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此教學,一開始會比較艱難,但會越來越輕松和高效。當學生養成了自覺學習的習慣,很多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2013年暑假,我因為頸椎骨質增生而頭疼不已,暑假補課期間只能就醫、休息。代課老師反饋道,學生們每節課后都主動申請作業,有時忘了布置,科代表就自行安排。兩個班在語文學習上有條不紊,不僅一點沒耽誤,反而更自主、更努力——這大概就是好習慣帶來的效應吧。
這年高考,H同學拿下了校語文狀元,而且我所帶的兩個理科重點班圓滿完成語文單科任務——這是學校前無“古人”、至今也無“來者”的紀錄。作為老師,我以為這是最高的褒獎。
帶2015級那批學生時,我因身體原因不能陪伴他們到高三,告別時在黑板上即興寫下“且行且珍惜,且拼且好運”十個大字當作激勵和祝福。這之后,孩子們每逢體育課就在操場等著見我,生生把體育課變成了見面會,叫人哭笑不得。春節后我送給他們好些桔子,祝他們新年大吉大利、心想事成,孩子們高興得比拿大紅包還滿足。
離高考只剩兩個月時,我答應“上山”(高三教學區域)去看看他們。本想著只是一次隨意的見面聊天而已,誰料下午六點我走進教室時,發現兩個班學生都到齊了,黑板上還大張旗鼓地寫著“梅梅,我們愛您”。我忍不住潸然,這一次在黑板上留下了“行百里者半九十”,希望他們能夠堅持不懈。
一番交流后,更讓人驚詫的一幕出現了——孩子們紛紛脫下外套讓我簽名,說是要當作“幸運符”帶進考室。整個走廊一時水泄不通,還引來了樓上樓下的圍觀。我雖然不習慣這種“高調”“隆重”,并因為害怕引發“事故”而匆忙、狼狽(被拖著不讓走)地撤離了,卻也真切感受到了無限的甜蜜和幸福。
學生們乃至家長們對我的依賴已不止于學業了。憑著教書的能力和育人的真心,我確實收獲了很多信任,也似乎創造了一些“奇跡”:
——H同學因成績下滑厲害而把自己關在家中,并揚言“不上學了”。家長萬般無奈之下向我求助,稱“他只聽您的”。深入交心后,他得以鼓起勇氣重返學校,最后考上了一本。
——X同學在一次考試后,壓力過大幾近崩潰,半夜在宿舍大喊大叫,驚動了年級領導、班主任和心理老師,而學生請求道“我只想見黃老師”。
——F同學性格內向,跟其他人甚至父母都鮮少交流,但每周必找我談心一次,真誠地表示“每次跟您聊過后,我就覺得心里輕松多了,倍感有奔頭”。
記不清多少個高考前夕,我接起一通又一通電話。一聲聲“加油”“你可以”既讓學生們充滿斗志,也讓我發自肺腑地感受到“老師”兩個字的分量和價值——學生需要我,我也需要他們。
時至今日,我已執教三十五載了。我當得起“不離不棄”“兢兢業業”“風雨兼程”,我無怨無悔!
2019年12月12日晚23:03于家中
「情話」摘錄
——還記得第一次上梅梅的語文課,內心幾乎是崩潰的,好嚴厲好兇啊,但現在只有感激和不舍,沒想到會遇到一個這么好的老師。說話總是一針見血,毫不留情,罵人的時候罵到你懷疑人生,但是不得不承認罵得真是很對啊!感謝一年半的付出和包容,真的真的很愛您!即將上山當美猴王的我們會加油的,一定做到直譯為主、字字落實。
——邏輯清晰,吐字清楚,用詞精確,語速極快,視野開闊,富含哲理,不用一個臟字卻能把你“傷”得體無完膚,這就是她。
——毫不夸張地說,黃梅老師的課堂就像教堂一樣莊嚴肅穆。我們私下都說上她的課很享受,我們在她課上收獲的不只是知識,更多的是靈魂的洗滌。雖然她不能陪我們上山,但她留給我們的早已烙印心中。
——我這輩子應該再也不會遇到這么犀利又可愛、三觀超正、講話語速飛快但又特別好的語文老師了。